每日經濟新聞:國有銀行眼睛向外是否不公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01:15 每日經濟新聞 | |||||||||
葉檀 每經評論員 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現在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只向國外戰略投資者開放?對國內投資者預設的門檻使得市場價格的形成顯得不夠開放與公平。 這就引發了討論得極為熱烈的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的問題,這一問題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含義事涉市場公平,市場是否充分開放、競爭,是否公平地體現了各市場主體的意志是關鍵。第二層含義牽涉民族感情與國家安全,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問題,只能靠政府加以規制。我國目前對外資入股比例有所限制:單一銀行的外資占比不超過25%,單個外資投資者不超過20%,單個投資者不能戰略投資兩家以上的銀行等;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要符合五個標準:投資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駐董事;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技術和網絡支持。這些規制使得外資控股國內銀行十分艱難,也體現了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目標是為了建立先進的、符合國際規范的中國銀行體制。 我國的國有銀行在資本市場的定價是否公正,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結論:一些國內的經濟學家、投行人士認為是賤賣,而入股中行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股東認為是貴買,花旗銀行對于是否按照市價增持浦發銀行的股份正在權衡之中。 幸虧,公正的定價系統有一套指標體系,不會任人嚼舌。價格是在市場上自發形成的,如建行最終能夠提高股價發行的市凈率,就是在國際市場路演過程中價格發現的結果。公正的定價要建立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出售方對于所有競價者一視同仁,開放、競爭與公平是確定市場價格不可或缺的因素。反過來說,如果缺乏這些因素,價格即便表面上是由市場確定的,也仍然會面臨不公平的陰影。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眼睛向外”是否不公平? 很明顯,幾大國有銀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時全部眼睛向外,說明引進者的理念趨同,即國外銀行或者投資機構才能帶給我國銀行先進的理念與盈利模式。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本月在“2005中國論壇”上指出,引進戰略投資者主要不是為了引進資金,而是為了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促進中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鋼,現任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曾任央行副行長及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的郭樹清都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如果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的作用為經濟邏輯和事實所證實,那么,給國有銀行引進投資者預設門檻這一不公平就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反之,這一不公平就成為絕對的不公平,不僅使銀行在國際市場競價時處于不利地位,還剝奪了內資的金融市場參與權。一些反對國內銀行大舉對外轉讓股權、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學者的理由是,中國的金融風險不僅來自于金融部門自身,而且更廣泛地來自于各類非金融的環境,舉凡法治不完善、計劃與行政的不當干預、地方政府的參與和干預等。其實,這些理由正給國內銀行引進國際市場力量提供了論據:既然國內銀行目前的軟約束環境依靠內部力量無法解決,引進外部力量就是加強硬約束的可行的選擇。因此,國有銀行及管理層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舉措,是可以被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