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利率房貸在不成熟中啟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09:04 解放日報 | |||||||||
在經濟周期的拐點已經若隱若現的情況下,進一步采取對經濟過熱起抑制作用的加息政策,其可能性正在減弱。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固定利率房貸的市場需求,更加顯得捉摸不定。 3月,央行房地產政策指引中,第一次提出允許探索“固定利率房貸”;時隔5個月后,8月份披露的房地產金融報告,再一次明確表明央行對這一新事物的支持態度。一時間,市
固定利率房貸,在國外早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產品。但在利率市場化起步不久的中國內地市場,這一產品的供給方———銀行和需求方———購房者,對此都沒有足夠的心理、知識和經驗上的準備。在目前的房貸利率水平下,這一規避利率上漲風險的產品究竟有多強的市場號召力,同樣捉摸不定。 需求捉摸不定 固定利率房貸,顧名思義,就是銀行與借款人約定一個利率,不管央行的基準利率,或是市場利率如何調整,借款人都以約定的利率償還銀行貸款。去年10月29日央行調整基準利率,今年3月,又取消房貸優惠利率———其實在一年間,房貸利率已經兩次上調,盡管幅度不大,但中國老百姓已經真切感受到了加息帶來的還貸壓力。鎖定房貸利率,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這種需求究竟有多大市場?新產品在吸引眼球的同時能否帶來真實的業務量?誰也沒有底。業內人士分析,在目前的環境下,由于中國依然處于低利率時代,固定利率房貸的利率,肯定要高于目前的浮動利率水平,而且為了鎖定風險,銀行必然需要對固定利率貸款征收高額的提前還貸違約金。換句話說,在當前條件下,固定利率貸款的成本要高于浮動利率貸款。中國老百姓是否愿意為規避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現在就開始實實在在支付更高的利息?目前,銀行手中并沒有這方面的調查數據。 固定利率房貸的需求,直接取決于人們對于未來利率走勢的判斷。國際上關于這類貸款歷史經驗表明,越是處于加息期,鎖定利率型的產品越是受到借款人的歡迎。盡管以10年為周期看,中國的利率水平依然處于低點,但與去年同期,或與今年上半年相比,市場對于加息的心理預期已經明顯減弱。宏觀調控已經初見成效,部分經濟學家甚至已經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可能出現通貨緊縮,央行也開始告誡商業銀行“警惕貸款增長后勁不足”。 在經濟周期的拐點已經若隱若現的情況下,進一步采取對經濟過熱起抑制作用的加息政策,其可能性正在減弱。在這樣一個微妙時刻,固定利率房貸的市場需求,更加顯得捉摸不定。 誰都沒有準備 與目前的浮動利率貸款相比,固定利率貸款像一場賭局:如果在貸款期限內,固定利率高于浮動利率的平均水平,那么銀行得益,借款人受到損失;反之,則借款人得益,銀行承擔損失。 這是一場風險各50%的博弈。 有博弈,就必然需要有規避風險的工具。一旦銀行啟動固定利率貸款,其實就是將可能出現的利率上漲風險,集中到了自己手中,因此客觀上就需 要一個市場,讓銀行的巨額房貸資金可以規避利率上漲的風險。在國際市場上,這一般是通過利率調期、利率期貨等方式完成的,但是,在國內,人民幣利率并沒有出現類似的衍生品。在沒有避險工具的前提下,貿然推出固定利率金融產品,特別是長時間的固定利率產品,意味著巨大的潛在風險。這一點,中國保險公司已經有深刻的教訓。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利率水平急劇下滑,曾給保險公司帶來巨額的損失,因為當時不少壽險產品的年回報高達10%左右,且都為長期固定收益。至今,這些高息固定收益的保單,依然是一些保險公司出現償付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避險市場缺位的情況下,固定利率貸款的成敗,就要依靠銀行對利率走勢的判斷能力。但這一點,恰恰是中國銀行業的軟肋。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從起步到現在只有數年時間,在普遍缺乏數據和經驗積累情況下,要在利率波動的風云變幻中“火中取栗”,中國的銀行還有點“心有余而力不足”。 理論上還有一種可能,是讓非銀行金融機構介入這一市場。由于銀行普遍存在存款期限短,貸款期限長的問題,存貸資金期限不能匹配,如果在貸款中實施固定利率,難免受到利率風險的影響。而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比如保險資金,本身就存在長期和收益穩定的特征,這使其有能力提供長期固定利率房貸。在境外,提供長期固定利率貸款,已經是保險公司一個重要的資金運用渠道。但在中國內地市場,這個渠道不僅受到“混業經營”的政策制約,而且保險公司也普遍不具備足夠的資金規模支撐這一業務。 金融市場、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沒有準備,固定利率房貸的需求方———借款人同樣沒有經驗。盡管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利率震蕩幅度相當大,但個人房貸的迅猛發展,卻是從利率水平進入相對平穩期后才開始的。對于中國大多數的個人貸款者來說,對于利率走勢和波動,既無刻骨銘心的體驗,更缺乏相應的金融知識,預測利率談何容易? 探路者有望現身 盡管各方面條件均不成熟,但第一個“吃螃蟹者”已經在醞釀中。 理由是,銀行對于個人房貸業務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宏觀調控政策實施一年多后,現在的實際問題已經不再是抑制貸款增速過快,而且貸款增速持續下滑。由于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各大銀行房貸業務普遍呈現持續下滑的態勢,業內人士透露,8月,上海房貸將繼續負增長,部分支行的個人房貸業務同比縮水高達70%。 在這種背景下,銀行客觀上迫切需要推出新業務,以期刺激房貸市場的需求。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目前滬上不少商業銀行,已經有條件地將個人房貸限額放寬到八成。一般在中環線附近,屬于自住需求,價位適度的房產,都可以貸到這個比例。在這樣一個不景氣的市場中,“固定利率房貸”至少是一個很好的吸引媒體眼球、提升房貸市場人氣的產品或者題材。 所以,零星的產品在近期就會出現。固定利率房貸,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成熟產品,隨著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從長期看,這必然會成為個人房貸市場上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產品,因此對于每一家商業銀行來說,盡管條件不成熟,都無一例外對這一業務抱有相當大的興趣。為了在未來市場中搶占先機,從現在就開始積累經驗,并探索借款人的接受程度,也是一個不錯的戰略選擇。 但這樣的產品,可能具備強烈的“探路”特征。市場預計,早期的固定利率產品,可能是5年以內短期限的房貸,一方面,在較短時間內,利率相對還是可以預測的,另一方面,這種短期房貸在整個個人房貸業務中比重很小,即使有風險,也不至于對銀行利潤造成重大的影響。因此,這樣試探性的產品,很難在房貸市場引起巨大的轟動效應,更多地是起到培育市場的功能。 于大多數的普通購房者來說,真正擁有固定利率還是浮動利率的選擇權,尚需時日。 本報記者 陳春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