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以市場建設助力宏觀調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4日 10:16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FN記者 張正華 周萃 一季度以來,來自權威部門的一系列統計數據被廣泛關注。 4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7%。來自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0.6萬億元,同比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供應量偏高,信貸投放偏快”。專家認為,“市場已經發出明顯的‘過熱’信號”。 經濟過熱信號迅速傳導至中央。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貨幣信貸投放,解決銀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問題。 作為重要調控工具之一,國家開發銀行自成立之初,國家就賦予其“對所投項目在資金總量和資金結構上負有宏觀調控職責”。在本輪宏觀調控過程中,國開行以市場建設為基點,助力宏觀調控的作用無疑引人注目。 以市場手段正向逆向調節并舉 開行是如何調整政策發揮其經濟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呢? 根據央行“窗口指導”會議精神:“‘有保有壓’,合理把握信貸投放進度,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開行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正向調節”與“逆向調節”相結合的信貸投放標準。 盡管貸款份額占比有限,全年貸款規模是指令性的計劃,不會被超出,但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精神,開行仍然確定了嚴控貸款規模、“正向調節”與“逆向調節”相結合的信貸投放標準。 來自開行的統計數據正是如此證明的:截至今年4月末,開行人民幣貸款余額僅占全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7.9%;開行在中長期貸款中的份額也呈下降趨勢,從1998年到2005年,開行人民幣非個人中長期貸款占比由24%下降到18%,減少了6個百分點。 開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開行是以有限的貸款,通過優質資產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推進市場建設,在宏觀調控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既要嚴格控制對過度投資行業的貸款,又要加強對經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 在正向調節方面,開行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貸款向經濟社會瓶頸領域集中。 據統計,僅2006年一季度,開行向煤電油運以及農林水、通訊、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放表內貸款1265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0%,新農村建設貸款余額為511億元;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162億元。開行通過發揮總量和結構上的調控作用,確保關系國家和地方發展大局的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鏈不斷,使經濟平穩發展。 對于其他銀行不愿進入而國家又急需發展的領域,開行在審慎評估,構建防范金融風險的信用結構的情況下,也大力予以支持。2005年4月,在河南省向多家商業銀行招標助學貸款流標后,開行積極申請承擔起了這項任務。開行自主創新的這種被稱為“河南模式”的助學貸款機制,得到受困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好評。近年來,開行貸款還重點投向了中小企業、“三農”、環境保護等領域,到今年一季度,累計支持中小企業3507戶、個體工商戶4339戶和農戶5768戶,創造就業崗位37.5萬個,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瓶頸領域和薄弱環節。 “開行的信貸政策符合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對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擴大宏觀調控政策效果具有積極作用。”有專家如此評價開行正向調節政策。 在逆向調節方面,開行針對經濟運行的形勢,主動控制貸款規模和增速。2006年1月至4月,開行表內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僅983億元,比年初增長6.3%,增幅低于全國金融機構平均增長水平1.8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非個人中長期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中的占比下降2.7個百分點。 “不符合國家有關政策、不符合貸款條件的項目,就會被謝絕貸款”。開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保障開行各項調控政策能順利實施的一系列措施中,一個值得重視的細節,是開行的信貸評審機制發揮了不可小視的作用。這個信貸評審機制在國內甚至在國際同行中都具有優勢。這種貸款評審與決策程序和方式,結合各級政府和行業部門的發展規劃,集中各類專家,對一個地區或行業形成系統地集中統一評審,再按項目編寫評審報告、逐項簽訂合同,再發放貸款的特點,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信貸風險管理的要求,能夠避免盲目性和投資沖動。 在本輪宏觀調控中,開行正是通過上述靈活的政策調整和信貸操作,以市場的手段發揮了政策性銀行宏觀調控工具的重要作用。 融資推動市場建設 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不同,當前中國面臨的不僅僅是市場失靈問題,而在相當程度上更主要是市場的空白、缺損和落后。 “從市場建設的角度看,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就是市場缺損和市場落后的表現。現階段我國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可以從市場制度缺損找到癥結,其中金融制度缺損處于問題的核心。現實中金融落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發展的需求相脫節就是矛盾的表現”。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國開行行長陳元早在若干年前就曾如此表示過。 為此,開行明確提出了“以融資推動市場建設、構建新型融資體制”的目標。在市場建設中,開行把自身的融資優勢與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相結合,重點以融資推動信用體系、法人治理結構、會計體系等市場基礎設施和基礎制度建設,共同孵化出健康的企業信用和市場信用,培育出健康的市場主體,從根本上完善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政府選擇項目入口、開發性金融孵化、實現市場出口的融資機制,是當前國情下建設市場的有效方式”。開行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開行8年來的實踐可以看出,“政府入口”,就是以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為合作宗旨,由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按照科學的發展規劃,推薦項目申請借款;“開發性金融孵化”,就是雙方共同推進治理結構、法人、現金流和信用四項建設,這實際是市場建設的過程;“市場出口”,就是要培養合格的市場主體和市場實體,把健康的企業推向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開行始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支持地方做好區域、行業和重大項目規劃,從根源上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避免盲目投資。政府不僅成為市場建設的必要環節,而且起了市場建設的關鍵性作用,政府、市場、銀行和企業形成了巨大的建設市場的合力。 “開行是堅定的市場建設者”。談到開發性金融機構的特殊職能,開行明確強調了其與商業性金融不同的發展之路。 搭建政府與市場的橋梁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期,必須借助政府信用這種客觀存在的資源,發揮其孵化市場信用和企業信用的橋梁作用”。開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信用是市場經濟的起點和支點,在國際上為開發性金融機構所廣泛運用,我國也應該加以借鑒和運用”。 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自發的市場建設,需要經歷盲目、漫長的過程,付出極高的成本和代價。資本主義經歷數百年演進過程中,政府也曾發揮巨大的歷史推動作用。因此,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必須發揮政府信用的巨大推動作用。 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開行力圖將其融資優勢與信用建設相結合,發揮其孵化“市場信用”和“企業信用”的橋梁作用。正是基于此,近年來開行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行業部門的合作,以此實現其“橋梁與紐帶”功能。 據了解,開行與政府的合作主要圍繞政府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展開,彌補市場空白和缺損,避免社會融資渠道的斷裂。這種銀政合作因為有科學的發展規劃,有市場運作和企業平臺,從而大大消除了過去的盲目性和投資沖動,也使宏觀調控更加有效。 開行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實質,是雙方立足市場融資的共識和政府信用基礎,推動地方發展規劃先行,把政府、金融和市場的力量結合起來,以建設市場的方法,實現健康企業、健康財政、健康金融、健康經濟,探索財政和金融相互促進、有效合作、互利共贏的投融資模式,最終建設成一個高效的市場和融資體系。 “這個市場和體系,上能對國家重大項目、大型基礎設施進行融資,下能覆蓋社區金融、新農村建設,使人人享有平等的融資機會,使每個企業都能健康發展,最終實現金融和城鄉、金融和區域、金融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用金融和市場的發展促進‘五個統籌’的實現,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各項要求”。面對銀企合作的未來,開行人描繪出這樣一幅藍圖。 在市場中尋求“互動” “在市場環境下,開發性金融如何既能服務宏觀調控政策,同時又按市場化方式運作,取得好的市場業績呢”?長期以來,這是國內外金融領域的一個難題。 一系列數據顯示了在破解這一難題過程中,開行所取得的成績。累計本息回收率從1998年末的71.57%提高到2006年一季度的97.71%,不良貸款率由1997年末的42.65%下降到2006年一季度的表內不良貸款率0.82%,2006年一季度資產減值準備對表內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的覆蓋率分別為251%和288%,資產總額為19142億元。2001年至2005年,開行實現稅前利潤分別為147.36億元、166.93億元、184.67億元、252.97億元和328.94億元,上繳稅收分別為37.84億元、76.43億元、81.74億元、76.34億元和100.94億元。 開行的經營業績也得到了國際審計機構和評級機構的認可。 據記者了解,開行已連續五年聘請普華永道進行審計,均獲得了普華永道出具的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更值得關注的是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三家國際評級公司在2005年繼續給予開行主權級信用評級。不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人員在不同的場合均表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實踐和理論不僅是對中國,而且是對世界金融發展的貢獻。 顯然,在“調控工具”與“市場運作”互動中,開行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