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銀行資金過剩超額儲備高增 中國逼近流動性陷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2日 10:11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杜艷 北京報道

  銀行資金過剩的問題,在2005年歲末再次加劇。這不僅考驗著商業銀行的資產運作能力,也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產生了新的挑戰。

  1月15日,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2005年金融運行情況報告顯示:2005年12月末,全部金
融機構超額儲備率4.17%,比上月末高1.18個百分點。

  這個水平,于央行2005年3月17日大幅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后,創下了2005年的最高紀錄。當時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由年利率1.62%下調到0.99%。

  超額準備金高企,不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臨著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大打折扣的壓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說,中國已經陷入或逼近了流動性陷阱。

  資金投向新變

  2005年,商業銀行儲蓄連破三次萬億元大關,達到14萬億元。相比存款的高速增長,貸款增長卻相對緩慢。到200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差(存款余額減去貸款余額的差額)與貸款余額之比已經攀升到47.28%,而這個數據在1997年的時候只有9%左右。

  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受

銀監會資本充足率管制及宏觀經濟形勢等多種因素影響,只有約53元發放了貸款,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有47元滯留在銀行間市場或者中央銀行。

  而今,每百元存款中,其沒有用于發放貸款的47元,在銀行間市場和中央銀行之間的分配比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國內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有三個方向:發放貸款、購買債券、存款準備金。歲末超額儲備率的走高,除了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債券波動風險的影響。

  2005年3月,央行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后,推動了整個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債券收益率不斷下跌。而為了服務

匯率改革,打擊熱錢涌入,央行一度刻意維持低利率。2005年銀行間市場同業拆解利率從最高時的2.18%下降到最低1.1%左右。

  2005年12月,銀行間市場利率下降依然繼續。質押式債券回購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為1.56%,比1月份的1.84%下降了28個基點,自4月份至11月份,該利率均一直維持在1.1%-1.3%的較低區間內。受此影響,貨幣市場收益率曲線呈現回落態勢。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彭興韻博士說:“由于貨幣市場收益率波動風險加大,商業銀行的資金開始向收益穩定安全的超額儲備集中。”

  盡管超額儲備的收益率僅僅為0.99%,但是,2005年12月份,超額儲備率較上月依然提高1.18個百分點,意味著商業銀行有2萬多億元的資金轉存中央銀行。2005年,中國銀行業存差資金達到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

  雙重壓力

  由于銀行資金過剩,一系列新的問題正在產生。

  2006年1月7日,工行行長楊凱生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說,首先,導致銀行業過度競爭,盲目地競相追逐大戶,非理性降低貸款條件和下浮貸款的利率,這將放大信貸的風險、利率的風險;其次,過高的流動性投向資金和貨幣市場,導致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的利率持續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產生倒掛的現象。

  資金過剩,給商業銀行靠存貸息差生存的經營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銀監會監管一部主任閻慶民說:“2006年,銀監會將更多的通過鼓勵金融創新和拓展中間業務的方式,幫助緩解流動性的困境!

  而對于中央銀行來說,問題同樣棘手。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說,中國陷入或逼近了流動性陷阱,這意味著貨幣政策施展的余地縮小,不是很有效率。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過高的流動性而導致的超額儲備增長,不僅使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不高,而且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以現在的存款準備金規模計算,央行每年的該項支出就要達到數百億元。

  除此之外,由于商業銀行持有的

證券中,央行票據占了大部分“江山”,導致商業銀行的資金更多地沉淀在中央銀行,既無法支持實體經濟,又給中央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操作成本。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國的債券發行量為41791億元,其中央行票據為27462億元,占比接近60%。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