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首次降到一位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1日 09:16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周萃 1月19日,央視一臺在重要新聞時段中播出了一條消息:“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經受住反彈壓力,實現了持續雙下降,不良貸款比例首次下降到一位數,歷史形成和長期積累的風險逐步化解。”
自2004年1月5日國務院宣布中行、建行實行股份制改造試點以來,降低不良貸款率就一直是中行、建行乃至所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曾長期居高不下。據2004年央行數據顯示,至當年9月末,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的26.6%,其中實際已經形成的損失占全部貸款的7%左右。還有資料顯示,四大國有銀行在1998年不良貸款率曾高達50%。專家稱,這樣的數字表明,一旦有較強的對手開始競爭,國內銀行的存款就會轉移,四大銀行的流動風險馬上就會出現。因此,降低不良貸款率,化解金融風險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 不良貸款率下降離不開政府支持 從1998年開始,國家實施了對商業銀行的一系列救助行動。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四大銀行向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2003年末,中央匯金公司成立之初,便對中行和建行實施了450億美元的巨額注資。此后,匯金又先后對諸多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實施了注資和財務重組。無疑,國家對銀行改革的大力推動和支持有力地保證了商業銀行改革的順利推進。 2003年銀監會成立后,通過實施一系列更為嚴格的風險監管指標,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有了更為明顯的改善。銀監會將促進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提高列為其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實行貸款的五級分類,實行信貸資產、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監管,確保銀行不良資產余額和比率的進一步“雙下降”。與此同時,銀監會還根據國家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發現和預警經濟金融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風險,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準確、積極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堅持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原則,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采取應對措施,保證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繼續下降,防范和化解銀行風險,保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健運行。2005年以來,銀監會還對不良貸款監管模式進行了改革,實行同質同類比較法,利用包括貸款偏離度檢查、貸款遷徙分析、同質同類比較等科學的監管手段,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科學監測,促進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貸款以及防止新的不良貸款。無需質疑,不良貸款比率從2004年26.6%下降到目前8.6%,國家政策和政府監管功不可沒。 商業銀行加強內控是關鍵因素 商業銀行自身艱苦卓絕的改革和努力也是取得這一歷史性突破的關鍵原因。有人說國家注資就像給銀行吃了“退燒藥”,但病根并沒有消除。更重要的是促使銀行自己建立防范風險的機制,提高自身競爭力。 為從根本上改變國內銀行業的資產質量,近年來商業銀行致力于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機制、內部審計、信貸文化及風險評估技術與觀念,從增量、制度、源頭上減少新增不良資產。從大的方面來看,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在組織結構、激勵機制、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決策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和內部激勵機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與內控水平;從微觀方面來看,國內銀行業根據世界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積極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改善運行效率和提高競爭實力。除了經營信貸業務外,商業銀行還下大力氣開發中間業務。傭金與服務費收入、交易收入、保險業務收入已逐步成為四大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這些舉措有效地保證了不良貸款率的穩步下降。 以工行為例,2000年剝離部分不良資產之后,至2005年工行的不良資產余額凈下降了2066億元,平均每天下降1億元還多,其中不良貸款余額下降1282億元,非信貸風險資產余額下降784億元,不良資產率和不良貸款率分別從1999年6月底最高時的42.5%和47.5%降至了2004年底的14.2%和19%,分別降低了28.3個百分點和28.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而與此同時,工行宣稱,1999年以來新發放的不良貸款率只有1.6%。 工行股份制改革辦公室主任、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潘功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商業銀行要想將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保持在較好水平,必須在三個方面予以重視: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注重發展的質量、效益、穩健性和可持續性,在發展的速度、質量與效益之間尋求平衡,增強總體資產組合的抗風險能力和抗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二要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提升風險控制技術水平。建立起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的內部控制文化為基礎,以準確的風險識別和完備的監測評估體系為前提,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嚴密的控制措施為核心,以嚴格的審計監督和客觀透明的評價體系為保障,以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撐的全面風險防范和內部控制體系。三要確定全行的風險偏好和風險管理戰略,提高持久的風險掌控能力,加快實施整體、全程和量化的全面風險控制,建立覆蓋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風險評估、監測及撥備計提制度和體系;培育科學、審慎、全面的風險管理文化。 此外,潘功勝還向記者詳敘了工行保持較低水平不良貸款率的九大“秘笈”: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目前改行的風險管理委員會主席由獨立董事、具有國際銀行豐富管理經驗的梁錦松先生擔任;二是推行信貸資產質量十二級分類;三是建立全面風險撥備制度;四是實施新的經營績效考核系統,運用經濟增加值(EVA)和風險調整后回報(RAROC)指標,建立保持資產質量的長效機制;五是建立功能強大的信貸支持決策系統(CM2002);六是建立垂直集中的風險管理體系;七是深入推進內部評級法二期工程項目;八是加大對分支機構的監測檢查力度;九是加強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 除工行外,中行、建行、農行及其他中小股份制銀行也高度重視資產質量管理工作,下大力氣解決資產質量問題,不斷加強信貸管理體制建設。近年來,這些銀行相繼建立了包括行業分析、客戶評級、授信管理、授權控制、信貸審批和監測檢查的完整的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實現了信貸業務前后臺分離、信貸審批分級授權、客戶統一授信,強化了監督制約機制,建立了較好的信息管理系統。這一系列扎實細致的工作為不良貸款率顯著下降奠定了扎實可靠的基礎。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功不可沒 銀行的不良貸款是由于多種原因形成的,除銀行自身管理的原因外,還受企業違約、不適當的行政干預以及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的影響,還有其他更為復雜的體制因素。這些因素大多與金融生態的外部環境不健全有關。在2005年11月3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金融論壇”上,周小川行長在主題演講中比喻說,就像魚兒生存、生長離不開水、氧氣、鹽分和浮游生物一樣,金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成熟健全的金融生態。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正在逐步建成的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不良貸款率顯著下降的重要外因。近年來,在央行的積極倡導下,不斷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為從源頭上防范不良資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建設符合國際慣例、適應中國國情、滿足市場需求的社會信用體系,為防范不良資產的形成營造了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通過建立健全具有良好連通性和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為防范不良資產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因此,除商業銀行自身加強風險控制和資產質量管理外,由全社會共同推動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多管齊下、多策并舉,在距離銀行業全面開放不足一年的今天,中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到一位數,終于迎來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性成就。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站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相信,我國銀行業總體風險狀況將進一步向好的方向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