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中國銀行業是否陷入流動性陷阱 市場不容等待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3日 09:42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周萃

  元月7日,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以“中國銀行業當前所面臨的流動性困境”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根據所能搜集到的資料,這是2005年以來工行主要領導第三次在公開場合嚴肅探討“流動性困境”問題。而此前,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的“商業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的觀點早已被多家媒體頻繁引用并在金融界引起廣泛關注。

  楊凱生多次提到的“流動性困境”,即是指經濟學上的“流動性陷阱”現象。按照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解釋,“流動性陷阱”系指名義利率持續下降并接近于零,但依然無法刺激總需求,以使之消化過多的生產能力。除了表現為超低的名義利率外,流動性陷阱還表現為公眾的儲蓄熱情不減、儲蓄增長和其他貨幣性因素(如擴張的貨幣政策)共同推動廣義貨幣供應量快速增加。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國的銀行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流動性不夠,而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國銀行業所面臨的問題變成了“流動性過剩”,也即是“流動性陷阱”開始顯現。有數據顯示,到2005年9月份,中國銀行業存差資金已達9萬億元,是2000年的3.7倍,銀行流動性呈一種絕對寬松的狀態。可以說,上個世紀30年代被凱恩斯看作是發生機率極少的“流動性陷阱”,已在中國經濟中初現端倪。故有經濟學家發出警告說:中國“當前需要發出陷入流動性陷阱的警告!”

  “流動性陷阱”在金融層面的主要表現是市場的代表性利率不斷下降。當前銀行間市場一年期國債和央行票據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遠低于一年期2.25%的存款利率,兩年期金融債發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而貨幣市場的加權平均拆借利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2.06%下降到1.45%。可以預期,隨著

準備金利率的繼續下調,金融市場的利率重心還將往下移。

  存款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長,廣義貨幣供應量快速上升,是“流動性陷阱”在金融層面的第二個表現。最新數據顯示,自去年年初以來M1和M2持續背離,差距不斷擴大。2005年三季度末,M2同比增長17.9%,創16個月以來新高,連續第四個月高于2005年15%的增長預期,M1同比增長11.64%,維持低速增長。M2與M1差距從去年2月末的3.3%一路擴大到6.28%。與之相對應,銀行存貸款增速差距也在擴大,存差顯著攀升。來自上海銀監局的消息稱,截至2005年11月末,上海銀行業的存貸差已高達6200億元。

  造成“流動性陷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2005年以來的進出口順差以及大量游資進入銀行體系造成的存款激增。在我國強制性結售匯制度下,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商直接投資不斷進入,加之

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所進行的各種套利行為,導致外匯占款規模不斷擴大,從而造成國有銀行流動性過剩。

  商業銀行順周期偏好及資本充足率的硬性約束,也是產生流動性壓力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銀行信貸行為具有順經濟周期的偏好。2004年中央實施宏觀調控后,由于經濟走勢前景不明,商業銀行紛紛惜貸,致使目前銀行的資金出路日益趨窄,充裕的資金只好囤積在貨幣市場逐利。更重要的是,自去年以來,商業銀行改革使8%的資本充足率成為“硬約束”,資本充足率普遍不足,其資產擴張規模肯定受到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存貸差稍大、銀行流動性增加也是自然之事。

  商業銀行尤其是4大國有商業銀行是最早感受到流動性壓力的主要銀行。流動性是整個銀行的生命線。資金面持續寬裕,對商業銀行的資金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嚴峻考驗。如何破解“流動性困境”?業內專家認為首先要改變信貸投向結構,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其次應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再就是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疏導流動性。“想辦法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快金融創新。”楊凱生這樣認為,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可以拓展商業銀行利潤空間,逐步改變銀行體系流動性相對過剩的問題。

  事實上,“流動性困境”是中國經濟內生性矛盾的反映,不少專家指出,僅靠銀行的一己之力只能在短期內緩解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從中長期來看,調整財政政策、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完善

人民幣匯率改革才是治本之策。然而,在根本的解決之道未找到之前,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迫切需要積極行動。因為,市場化競爭不容等待。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