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國有商業銀行被賤賣了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09:49 金時網·金融時報

  特約撰稿人 酈錫文

  自建行上市后,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建行不經意間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創造了四個第一,使國有商業銀行從泥濘中走出來,成為國際化銀行的一分子,并引起廣泛的關注。長時間成為社會公眾和媒體關注的話題,這本應該是令國人高興的一件事。但高興之余,“賤賣論”的當頭棒喝,卻令人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了。依筆者所見,不管高興也
罷,掃興也罷,建行上市取得1.96倍的市凈率,建行從國有商業銀行走向國際化銀行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建行走向國際銀行的標志之一是建行頗有吸引力的國家公司背景。建行作為首批試點銀行和迄今為止國內海外上市規模最大的

商業銀行,其成功或失敗的示范效應決不僅僅是一個金融或經濟問題,更有其深遠的政治和社會意義。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國有商業銀行經過幾十年不同體制、機制的模式選擇,已經看到非市場化、國際化的國有商業銀行即將走到自身歷史的終點,再不脫胎換骨,難以應對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滿后的全面開放和競爭。對國有商業銀行改制和上市,不僅國家要傾力確保,建行也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成功。因此,建行上市既是國家的決策和使命,也是市場的期許和瞻望,更是建行贏得新生的新起點、新機遇。有了這個政策使命的保障和歷史機遇的把握,建行這支“開弓箭”是沒有理由不首發中的的。

  再一個標志是建行的良好資產質量和業績表現。在國內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行資產總量雖不是第一,但其資產質量和財務效益一直位于前列。在改制后,建行的不良貸款比例已經降低到4%以下。對此,即使是銀行的監管部門也承認,在近幾年的綜合考核評價中,建行的綜合得分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第一名,建行的ROA、ROE、成本收入比等指標也領先于其他銀行。盡管建行目前與國際先進銀行還有較大差距,盡管其相關的某些業務指標和財務指標還不一定符合國際檢測標準,盡管在資產質量指標上還不盡如人意,但建行在上市之前剝離核銷

不良資產包袱和精簡機構人員的改制改革之舉,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非商業化、效益化經營的歷史包袱的羈絆,并從經營機制和理念上與舊機制、舊理念作別。建行逐步向更新理念、更好狀態、更高標準攀登的決心和信心,應該能夠喚起投資者和業界同仁的信任和鼓勵。國內外精明的投資者們心中都是有“一本賬”的。那些著眼于在中國長期投資或謀求持久利益的投資銀行家和企業家們,是不會因為建行在轉型之初尚有某些不夠成熟之處而對其潛在價值棄之不顧的。

  第三個標志是建行選擇了理想的戰略投資伙伴。建行的主要戰略投資者是美國銀行(BOA),BOA不僅在上市前收購了建行9%的股權,而且承諾在招股時繼續注資,在今后的合作期內,還將提供有效的人才、技術、管理、產品、信息、文化等方面的戰略協助,特別是該行承諾其在中國的業務決不與建行發生利益沖突,這對建行來說是比其他銀行更為有利的一個條件。建行上市之后,BOA的這些后續行動一步步在兌現之中。事實說明,建行選擇BOA作為戰略投資者,讓其真心誠意地為包括其自身利益在內的建行出主意、想辦法、創產品、練人才、籌資金,在讓投資者們賺錢的同時也為自己謀求了更多更大更有利的發展機會,這比僅讓自己賺錢或單讓外國投資者賺錢更有遠見、更有信義也更有競爭力。由于戰略投資伙伴選擇得當,建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點上,建行的市場表現是獲得境外投資者普遍加分的。

  第四個標志是建行決策和高級管理團隊的專業化。建行新的管理團隊的優良素質、務實清廉、專業水準等帶來良好的市場印象。據報道,建行到全球招股的高管團隊在連續數十天內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和談判技能,不僅讓海外投資者刮目相看,也為建行在開市前調升招股價位增添了信心和可能。

  此外,建行近3年的財務經營業績是一個步步高、年年長的趨勢。以稅后凈利潤為例,2002年為113億元,2003年為225億元,2004年則為490億元,2005年上半年,建行凈利潤記錄為283億元。這可以說是一個接近國際銀行平均水平的記錄。盡管這個水平不能說是一個終極目標。

  自建行上市后,在社會公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之下,在諸多聲音中出現“國有銀行被賤賣”這類不夠和諧的聲音,讓人感到有些刺耳。

  對于類似交行、建行等銀行在境外上市是否屬于國有銀行被賤賣,本沒有必要爭論。“賤賣論”源于何處?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筆者不得而知。但國內從央行、

銀監會到幾大銀行的主要負責人以及金融界的一些專家、學者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他們的看法,指出“國有銀行沒有被賤賣”。

  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做買賣,尤其是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做買賣,很難以貴賤衡量。買賣都是公平交易,尤其是大買賣,可能有大收益也可能有大風險,買賣的當事人都會度量自己的風險或收益回報,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只要不存在欺詐或霸權,買賣雙方做出的交易就應該視為合法合理的交易,不存在誰賺誰賠的問題。

  想當初,在建行、中行獲得國家外匯注資后,許多人還十分擔憂“花錢買不了機制”,國務院領導同志在答記者問時還表示“擔心大于放心”。這些都說明要讓外國投資者認同和接受中資銀行,外國投資者也是在與風險博弈的。即使在中行、建行完成財務重組后并準備境外上市前,權威機構和有關人士對中、建兩行完成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情況也并非十分滿意,有一種評價是“形似而非神似”,說明中資銀行要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水平還有一段相當艱苦的路要走。特別是在2005年初中行、建行相繼有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后,包括決策管理機構和當事銀行在內,對中行、建行能否在2005年6月底前成功引進戰略投資者可以說是沒有多大把握的,人們都在靜觀其變。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中行的戰略投資者至今還沒有完全敲定,其上市步伐落后于建行,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確定戰略投資者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件事,也并非定了價格就一了百了。建行也是在經歷幾個月的艱苦談判,直到最后一刻因戰略投資方(BOA)的決策者果斷決策,才最終談妥協議而滿足了上市前的要求。這些進程和個中的艱辛,恐怕局外人士是難以體察詳解的,甚至對于上市前的中行、建行到底值多少錢,也不見得有多么全面、深入的了解。雖然時勢和機遇造就建行搶得了首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境外上市的頭彩,但建行贏得的并非都是鮮花和掌聲,也有猜測和質疑。對建行的掌門人來說,其實更多的是責任和使命,擔心大于放心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用建行董事長郭樹清的話說就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言下之意,后面的路程更長遠、更艱辛。

  當初建行在招股說明書中,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披露都是比較充分的,但在一路看好的申購潮中,可能還有一些故事被投資者們忽略了。比如,建行在介紹股東權益時,赫然列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止,本行累計虧絀為人民幣1332億元,反映當日以前本行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算的期間累計凈虧損。”也就是說,如果不是2003年底國家注資225億美元(1862億元人民幣)的外匯資本金,建行已經是資不抵債、虧損上千億元的銀行了,甚至也可以說“技術上是破產了”。如果那個時候建行被拍賣,不知后果會如何?還會有人提出“國有銀行被賤賣”的指責嗎?

  總之,外部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部的聲音也很雜亂。無論是已經上市還是即將上市的銀行,都不要受這些雜音的干擾而做出錯誤的回應,更不要走錯步伐以至亂了陣腳。回應質疑最好的武器就是用事實說話。希望已經上市和準備上市的銀行,繼續發揚改革精神,既要理直氣壯地走自己的路,也要小心謹慎地對待前進路上的每一道溝溝坎坎,把自己的優勢做大,把自己的不足補強,實現從國有商業銀行到國際銀行的轉變。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