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不良資產處置:走過六年探索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0:29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劉敏 張正華

  從1999年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至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已經走過了6年艱難的探索之路。6年來,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從無到有,參與主體逐漸增多,處置手段和交易產品日益豐富,交易規則趨于完善。尤其是12月28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在向中外媒體宣布已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538億元回收現金目標,使人們對構建中國特色的不良
資產處置模式更加充滿信心。

  不良資產成因復雜

  中國不良資產是在經濟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既有經濟周期和轉軌過程的國際共同原因,也有撥改貸、不良貸款核銷制度等本國特有因素。據人民銀行抽樣調查統計,在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中,由于計劃與行政干預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約占30%,國家安排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的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的約占10%,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約占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以及未能實行高標準會計準則等因素都交叉存在于各個類別之中。

  特別是在1995年《商業銀行法》出臺之前,國有商業銀行以專業銀行模式運作,信貸業務具有濃厚的政策性色彩,加之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經濟過熱的影響,以及經濟轉軌過程中在控制貸款質量方面缺乏有效的內部機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產生了一定規模的不良貸款,到1998年銀行領域積聚的不良資產已超過2萬億元。

  嚴峻形勢催生資產公司

  中國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建立是從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剝離開始的。

  針對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1999年向資產公司剝離13939億元不良資產;2004年,分別向東方、信達剝離中行、建行1993億元損失類貸款,組織四家資產公司對中行、建行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競標;2005年,向華融剝離工商銀行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組織四家資產公司對工行4590億元可疑類貸款競標。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包括資產公司、銀行等金融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在內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主體。截至2005年6月底,資產公司綜合運用清收、訴訟、破產、債務重組、債轉股、拍賣、招標、債權轉讓、租賃、合資、

證券化、信托、證券承銷和推薦上市、重組等多種處置手段,已處置不良資產(含債轉股)9368億元,處置進度近70%,其中處置債權資產7367億元,回收現金1550.3億元。

  2006年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

  2006年,中國將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國民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國家宏觀調控效應逐步顯現,銀行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關鍵時期,有關部門積極研究落實推動資產公司改革發展、提高不良資產回收率的政策措施,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將進一步活躍。

  市場規模繼續擴大從供給來看,工商銀行財務重組已在近期完成,并產生了7050億元的可疑類和損失類不良資產供給;為有效隔離政策性和經營性損失,農業銀行需要在近年內進行股份制改革,在財務重組時需要剝離大量損失類和可疑類不良貸款;資產公司剩余政策性債權資產需要在2006年底前處置完畢;信達公司收購中、建兩行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按規定應在年內基本完成批發處置;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金融業的全面開放,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資產處置步伐,以減輕包袱,積極應對國際競爭。從需求來看,不良資產投資者日益增多并漸趨成熟,在實際利率水平較低、證券市場不景氣和

房地產市場降溫的政策背景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轉向不良資產市場。國外投資者也為此預留了大量資金。據普華永道調查,在未來3年內,外國投資者已經為在中國投資不良資產預留了100億至150億美元的資金。

  市場交易效率進一步提高經過6年的實踐,資產公司積累了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資產處置的外部環境也得到改善,處置速度將明顯加快。從不良資產的供給結構來看,政策性資產比重進一步減少,商業性資產比重不斷提高。就政策性資產處置而言,目標責任制的推出和

審計結果的公布,有利于資產公司進一步加快處置進度,提高回收率;就商業性資產處置而言,轉型和盈利要求資產公司更加重視現金流,選擇更合適的交易工具,提高處置效率。隨著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深化發展,投資者隊伍不斷增加,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日益完善,資產證券化等新的交易工具不斷創新,交易效率將進一步提高。

  市場化步伐加快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深化,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化步伐明顯加快。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不良資產剝離的市場化。2004年中、建兩行和2005年工行可疑類貸款的招投標,與1999年政策性剝離相比,引入了競爭機制,確定了最低回收率,向市場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預計未來其他金融機構的重組也將更多地注入市場化因素。二是資產公司的市場化。目前,資產公司新增業務基本為商業化業務,公司的未來發展也取決于自身的競爭能力和市場業務發展情況;資產公司及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市場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步驟,資產公司將逐步轉變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主體。三是交易手段和規則的市場化。對商業化業務,資產公司的經營目標可以明確為盈利最大化,因此在設計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時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同時商業化業務的拓展也對交易規則提出了與政策性業務有所不同的要求。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