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改革與監管進入攻堅階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0:13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亮點·2005金融篇 FN記者 韓雪萌 不久前,建行以每股2.35港元的發行價格,在香港上市并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廣泛認可。國際市場上發行價格的確定是一個市場行為,建行此次上市獲得的良好價格,充分說明
公司治理重在量化考核 2003年底,中國政府決定先行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將其改造成為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這次改革將有利于為整個銀行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也為銀行監管部門實施有效監管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否成功,關鍵要有量的考核。按照改革的“三步曲”,今年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快速進行,并觸及了歷史上銀行改革從未有的深度。銀監會按照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善公司治理的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來,國際上許多擁有上百年股份制管理經驗的大公司、大銀行,都因公司治理不健全而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破產,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并使之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已成為各國銀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為確保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真正取得實效,銀監會參照國際大銀行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指標,制定并發布了《中國銀監會關于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指引》規定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十個方面的要求,還規定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三大類七項考核指標,即兩家試點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革,要在經營績效、資產質量、審慎經營等主要方面,達到并保持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中等以上的水平。目前,《指引》已成為中、建兩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同時對工、農兩行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需要指出的是,鑒于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形勢變化,銀監會正在著手對《指引》作進一步擴展和完善。 國際先進銀行有三個重要標桿,即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卓越的財務表現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銀行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就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立足科學發展,借鑒國際經驗,著力改革創新,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切實把銀行業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為保證改制的國有商業銀行能夠真正“脫胎換骨”成長起來,銀監會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加強制度建設,指導和規范國有商業銀行綜合改革。起草《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進一步完善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同時,為指導國有商業銀行做好財務重組工作,及時下發通知,對中國工商銀行第二次不良資產剝離發出風險提示,防止不良貸款剝離過程中出現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為此,今年英國《銀行家》雜志發布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我國有19家銀行入選,其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已進入前25位。國際著名的標準普爾公司日前也調升中國七家商業銀行信用評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我國銀行業信心增強。 這些成果極大地增強了國內外市場對我國銀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也充分表明黨中央、國務院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 農信社新的監督管理體制基本確立 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以后,作為分支機構最多、惟一一個與農戶具有直接業務往來的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責無旁貸地成為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中向農村和農業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歷史包袱和機制問題,能夠有效向農村源源不斷輸送資金的農村信用社數量十分有限,這使得中國不得不將農村信用社改革提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自2003年6月啟動以來,目前已經擴大到全國30個省份(西藏沒有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農村信用社新的監督管理體制基本確立,省級政府分別選擇了組建省級聯社(26個省區市),改制為全市統一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市、區(縣)兩級法人的農村合作銀行(天津市)等三種不同的管理模式。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各地從實際出發,分別采取了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三種制度模式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縣鄉兩級法人等四種組織形式,體現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改革原則。截至2005年10月末,全國共組建銀行類機構57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11家,農村合作銀行46家,另有9家銀行類機構批準籌建;組建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機構325家,另有200家已批準籌建。經過改革,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各項業務快速發展,經營狀況明顯改善,歷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總體抗風險能力有了顯著變化。 改革給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根據銀監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總資產3.6萬億元。2004年實現了營運十年來首次盈余。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率15.9%,比2002年末下降21.4個百分點。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1萬余億元,農業貸款占其各項貸款總額的47%,占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重85%,在支持和服務“三農”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銀行業風險處置能力增強 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銀行業的有力支撐,但經濟發展中的最大隱患也往往是金融風險。國際上因盲目發展而導致銀行破產倒閉進而引發金融、經濟及社會政治危機是多有先例的。銀監會成立以來,始終以降低不良資產為重點,加強對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分類監管。 銀監會成立以來,確定了“提高五級分類準確性—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監管新模式,始終把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的“雙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努力,實現了商業銀行2003、2004和2005連續三年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的“雙下降”。特別是2005年,銀監會利用包括貸款偏離度檢查、貸款遷徙分析、同質同類比較等科學的監管手段,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科學監測,促進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貸款以及防止新的不良貸款,使商業銀行抗風險的能力得到加強。截至2005年9月末,全部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減少了5502億元,不良貸款比率下降到8.6%,首次下降到一位數,比年初下降4.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持續保持了“雙下降”。資本充足率達到8%要求的商業銀行已達35家,其資產占全部商業銀行總資產的68.1%。 隨著中國金融體系全面開放時間的日益臨近,國內銀行所承受的壓力將上升,困難與問題擺在眼前,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當前,中國的銀行業正在經歷蛻變,走在銳意改革的快速路上。然而,要實現改革目標,實現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有一個過程。無論是對于正處在改革快道上的商業銀行,還是作為監管機構的銀監會來說,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