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改制:向外走,向內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6日 18:29 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 鐘恬/文 在港上市后的中國建設銀行正加緊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建設。 日前,建行召開第一屆職工代表大會。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此次職代會的召開,對于動員全行員工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為員工
不過,隨著建行IPO的完成,“成立股份公司———引進外資———海外上市”這一早已為國內外業界所熟知的國有銀行改革“路線圖”卻引起了新的爭議。 引入內資? 近來,業界發了一場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了的大爭論,質疑國內銀行過分依賴外資戰略投資者,“像甩賣溫州鞋子一樣競相甩賣金融股權”,并指出應考慮引進境內投資者。 華林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勘是旗幟鮮明持“賤賣論”的人士之一。他指出,國有銀行的企業文化等有國情特色的東西都是一種無形資產,在與外資談判作價時,無形資產沒有計價。好在現在央行及銀監會都提高了警惕,銀行間不再是比誰賣得快的局面了。“我們需要的是戰略投資者,而不是財務投資者。” 他認為,引進外資的目的是“股權換技術”。這種思路以前在汽車行業實施過,結果是自己汽車品牌的喪失,核心技術沒掌握到,淪為他人品牌的制造商。“那種外資為我所用的想法并沒有實現。”他指出,外資只占5%或10%的股份,是不可能把核心技術給你的。“外資更多的只是以貨幣符號入股。” 劉勘表示,引進境內投資者是個不錯的選擇。國內并不缺錢,有大量企業有資金無處投放。現在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利率那么低,還不是賣得出去?他認為,這種把有特色的東西賣出去的勢頭應該抑制,不應發展下去。 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吳念魯也指出,目前的情況是,國有銀行寧可以較低價格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也不考慮引進境內的戰略投資者。他表示,盡管境內資本在歷史上入股銀行都曾經有“不良企圖”,但不可忽視的是,境外投資者也完全可能成為戰略投機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建軍則認為,引進國內投資者是可能的,不過時機還不適合。外資入股不僅僅是帶來資金,重要的是經營理念、技術和管理,國內企業有幾百億資金,但哪有這些?不過他認為,引入國內投資者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國有銀行重要的是機制轉換,目前國內沒有一個機構有深厚的銀行管理經驗。” 也有專家指出,引進戰略投資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之前,當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要入股中國銀行的時候,投資者擔心風險過大而紛紛拋售其股票,導致蘇格蘭皇家銀行股價大跌。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指出,外國戰略投資者前進入國有銀行本來就是進入一家風險較高的國內銀行,這些銀行上市后有溢價也屬正常。這種溢價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回報。 回歸A股? 近日,中央匯金投資副董事長兼中金董事長汪建熙指出,國有銀行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國銀行及工商銀行必須分別于明年上半年及下半年完成上市計劃,不得再拖,并稱倘若A股市場轉好,建行將可能重回內地發行新股上市。 無疑,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只是時間問題,不過繼“引進外資還是利用內資”的爭論之后,國有銀行的上市地點應在海外還是在國內,也成了一大焦點。 吳念魯指出,“海外上市”不應成為國有銀行改革的惟一路徑。他建議工商銀行應選擇明年下半年在境內上市,這不僅對工行自身是利大于弊的選擇,更可能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轉機。他認為,工行境內上市的意義不僅在于還利于國民,而且它將如同香港股市上的匯豐銀行一樣,成為整個市場的“定海神針”,從而鞏固股權分置改革的成果。 劉勘認為,國有銀行回A股市場不僅可行,而且一定要行。“國有銀行的財富是國內勞動者創造的,國家為國有銀行埋單不良資產,實際上也是老百姓在埋單。而國有銀行上市的好處,國內投資者卻分享不到。如果在香港,優質資產如領匯,要是跑到紐約上市了,準會被市民罵死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范建軍也持同一觀點。“中國股市并不缺資金,國內儲畜高居不下,用來支持一個股市沒有問題。”他表示,有人認為國內股市不適合做IPO,其實好東西上市了,只要有投資價值,外面的資金自然就會進來,那是一股活水。范建軍說,建行在香港發行每股2元多,這是剝離了不良資產之后的價格,在國內估值可能更高。 但相反的意見是,如果國有銀行沒有到海外上市,一切都還可能會出現后退和反復———國有股可以一直占絕對控股地位,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發言權僅限于董事會會議上的發言,信息可以照樣不透明。到海外上市,才有可能不會再因為國有銀行的特殊身份而受到優待。易憲容表示,從已有的經驗來看,國內不少上市公司也曾抱著僥幸的心理試圖用以往國內證券市場方式來香港應對國際投資者,但最后拋棄的只能是自己。因此,海外上市才是根治“國企病”的最好方式。 劉勘建議,中行、工行如果一定要海外上市,應同時發行A股,而不是像建行搞回歸。因為建行回歸后,A股的價格肯定超過H股,令境外投資者大獲其利。因此,先海外上市,再回歸國內上市的思路是不對的,應該讓社保基金———老百姓的養命錢入股,然后A股上市,再到海外上市。 公司治理是道坎 上周,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表示,在2006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過渡期結束之前,我國將爭取完成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并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目前,按照既定 “路線圖”,建行已于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中行正積極準備上市;工行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0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農行的改革也在積極推進。 10月19日,農行發布了其前三季度的經營數據顯示,利潤上升的農行并沒有而甩掉不良貸款過高與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這兩個沉重包袱:1-9月份,農行共實現經營利潤315.70億元;貸款增加了2004.75億元,達到了27905.45億元;9月末的不良貸款余額為6919億元,較年初下降4.2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4.78%,較年初下降1.95個百分點;清收處置不良貸款本息291.75億元。 已完成股改的工行成績單好看一些:今年前三季度該行累計實現經營利潤64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5億元,增長10.8%。10月末的不良資產率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66%和4.75%,撥備覆蓋率保持在100%;資本充足率達到10.26%,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9.23%,分別較6月末提高0.11和1.06個百分點。 不過,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坦陳,“如何科學構建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并確保這一全新制度協調高效運轉,是工行面臨的嶄新課題。” 而建行上市后受到追捧,國際著名評級機構穆迪在將其財務實力評級由“E+”調高至“D-”的同時指出,建行資產質量雖有穩定跡象,但五級分類貸款中關注類貸款比率仍屬于高水平,未來將繼續留意其資產質量。事實上在建行上市之日,郭樹清就曾表態,“掛牌上市不是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而是宣告了一個新的開始。”建設銀行將勇敢地接受來自市場的壓力。 因此,無論引進的是外資還是內資,在海外上市還是在國內上市,對國有銀行來說,關鍵在于有助于強化國有銀行的監管并改善其公司治理。 范建軍認為,國有銀行面臨最大問題是,公司治理能不能繼續完善的問題。“有人說國有銀行是人造美女,但人造美女也是可以活起來的。” (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