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行業動態 > 正文
 

銀行業開放漸趨高潮 外資行百年征戰中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9日 06:5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文/陳澍

  在很多外資銀行高管這邊,他們不太樂意自己的銀行被外界稱為“外資銀行”,因為在他們看來,有朝一日最好能“中外資打成一片”,中資銀行能做的,外資銀行也能做,想必這才是外資銀行百年征戰中國市場的一大夙愿。

  外灘,上海。

  在一排排看上去就很奢華的歐陸風格建筑“身上”釘著的商家銘牌,最多的無非兩類:一類是以GiorgioArmani為代表的頂級服裝品牌,另外一類就是從清朝末年就開始在中國追尋夢想的外資銀行。

  其實在很多外資銀行高管這邊,他們不太樂意自己的銀行被外界稱為“外資銀行”,因為在他們看來,有朝一日最好能“中外資打成一片”,中資銀行能做的,外資銀行也能做,想必這才是外資銀行百年征戰中國市場的一大夙愿。

  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作承諾,到2006年12月,在華外資銀行原則上都能享受和中資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

  其實這一苗頭已經出現。在上海,那些時尚的小青年早已把“星巴克”當成是如今中國最新潮的“茶館”,同樣,他們也會因為持有一張印著Citi(花旗)或者HSBC(匯豐)字樣的信用卡而得意。

  時至今年,中國金融行業已經跨入加入WTO后的第4個年頭。這些外資銀行手中究竟掌握著多大的魔力來拉攏客戶的心。

  我們不妨以史為鑒來看一看。

  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隨著一大批外國傳教士來華,以及清朝政府與西方國家在貿易和政治上交流的加強,包括美國的花旗銀行、英國的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都紛紛來華安營扎寨,有些外資銀行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為中國居民和企業辦理簡單的儲蓄、匯兌等業務。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各種原因,許多外資銀行紛紛撤離,一直到1979年,日本的輸出入銀行(相當于日本的一家政策性銀行)在北京首設代表處,再度拉開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序幕。接著1981年,中國第一家外資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香港南洋銀行深圳分行獲準設立,外資銀行在華安營扎寨由此從“代表處時代”進入了“分行時代”。

  但是,真正使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提速的則是中國入世。2001年12月11日,在中國加入WTO的同時,政府也決定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外匯業務服務對象的限制,并率先將上海、深圳、天津、大連4個城市作為試點。

  2002年3月19日,花旗銀行成為第一家獲準在中國內地從事居民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緊接著3月27日,匯豐銀行取得在京、滬兩地同時全面經營外匯業務的資格。從此以后,外資銀行又由“分行時代”提速進入真正的“分行從業時代”。

  業務起步時,因為外資銀行離開中國市場多年,國民對外資銀行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任,外資銀行的客戶群大多靠總部提供。一些在華設立獨資企業的歐美商業巨頭,成為當時外資銀行存貸業務的中堅力量。

  這些情況其實也容易理解,就像中國銀行在海外的業務重點是中資企業一樣,這些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同樣也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

  不過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頭兩年時間里,外資銀行普遍都是“存款缺、貸款也缺”,一些經不起折騰的外資銀行,盡管拿到了分行營業牌照,最終仍然無奈地從中國撤離,這其中以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小型銀行最為突出。前者是因為在2003年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而后者則大多數是因為其總部對中國市場的發展過早失去了耐心。

  《國際金融報》 (2005年07月19日 第五版)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銀行業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