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藥房的降價,為何能引發整個成都藥品市場甚至整個西南藥業的震蕩?
通過采訪了解到,藥品從生產、流通以及到達消費者手里,牽涉的范圍太廣了,牽涉的對象太多了,牽涉的內容太復雜了,以至于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病根到底在哪里。
四川省公路醫院醫生葉洪善,70多歲了,在衛生行業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見到記者
時他用近乎非常激動的語調驚呼:“藥品太復雜了,貓膩太多,搞不清楚到底隱藏了多少秘密!”
藥品“身份”太特殊
我們不妨先看一看,一粒極其普通的小藥丸都經過了什么樣的“千錘百煉”:
藥廠是生產者;醫藥公司是批發銷售者,其中有大型的批發公司,有小型的批發公司,有國有批發公司,有個體批發公司;藥店是藥品零售者,有國有藥店,有私營藥店,有醫藥公司開辦的藥店,有多如牛毛的個體小藥店;醫院也是藥品零售者,不過,醫院占了藥品銷售的大頭。
經貿委是行業的規劃和管理者;藥監局負責藥品質量的監管,也負責《藥品生產許可證》和《藥品零售許可證》的發放;物價局管物價,計委也管物價;此外還有衛生局、工商局、稅務局等等。
但是,這些還不足以體現藥品的特殊性,藥品的特殊性還在于,任何一個細微的地方都可能會有暗箱操作:生產廠家和批發商之間,上級批發商和下級批發商之間,批發商和藥店之間,生產廠家和醫院之間,批發商和醫院之間,藥店和醫院之間,正像葉洪善所說的那樣“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簡直像一團亂麻一樣,剪不斷,理還亂”。葉洪善告訴記者,“不信你到四處轉一轉,價格肯定是沒有一樣的,這里肯定有問題!
藥企和醫院不合拍
福利藥房降價后,立即吸引了醫院的大量處方,為何?因為價格要比醫院低得多,由此惹得醫院聯合起來向醫藥公司施加壓力。
華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石應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小藥店只有靠成本低才具有競爭優勢,重要的是,小藥店根本就不從正規渠道進貨,而且具有偷稅漏稅的行為。”
這種解釋合理嗎?
福利藥房一位駐店醫生告訴記者,“藥房是否偷稅漏稅我不知道,但價格低廉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卻是事實,醫院像被揭了短一樣自己也覺得臉上無光。再說,搶了醫院的生意他能不惱羞成怒嗎?”
成都市某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撇開這件事情不說,從整個藥品流通環節上看,其實質是藥企和醫院合不上節拍造成的。他認為,源頭還是在于藥價虛高,生產廠家給了“藥批”很大的空間,“藥批”據此到醫院里走后門、給回扣。醫院里究竟誰得了回扣,得了多少回扣那就是秘密了。一方面,回扣當然計算進藥品成本,另一方面得回扣少的醫院自然不滿意醫藥公司,而藥店和醫藥公司之間就很少存在這方面的問題。還有許多說不清楚的因素,這些都使醫院有苦難言。廠家的醫藥代表也到醫院搞促銷,難以保證開處方的醫生不受誘惑。即使醫、藥分開了,醫藥代表也要搞促銷,醫生照樣能開關系處方,說不定要比現在更嚴重。
實行藥品招標采購,也存在藥企和醫院的不協調。石應康院長認為,以價格為標準進行招標采購,這本身就有問題,同一種藥品投料不同,成分就不同,怎么能說價格低廉就是好藥呢?更本質上的問題是,醫院是以人道主義、治病救人為宗旨的,而藥企是以賺錢和盈利為目的,很難協調。
有關人士進一步分析指出,福利藥房降價,牽動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說明藥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通路”出了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整個醫藥衛生行業肯定寧靜不了。
解鈴還需系鈴人
石應康院長分析認為,我國大大小小的生產廠家將近7000來家,絕大部分不具備新藥開發的能力,一窩蜂地生產同一種藥品,這就是惡性競爭的根源。管理好的企業講究用料配比,成本就高一些,回扣空間相對就小一些;管理不好的企業,不按照標準投料,成本自然就低得多,回扣空間肯定大得多,這就擾亂了整個的藥品市場,也為假藥劣藥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更可怕的是,越是管理正規的企業,越是吃虧,好企業的積極性就沒了。
石應康說,從流通環節來說,僅成都市就有200多家醫藥公司和2000多家藥店,誰批的?還不是政府批的嘛!要產值,要稅收,其他的就不管了,藥品市場能不亂嗎?所以現在到了政府對藥業動大手術的時候了。但是,那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記者劉樹鐸 人民日報記者李同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