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人這樣形容上市成功之后的衛留成:仿佛一位浴血奮戰的將軍,激戰結束后,遠離敵軍的遍野尸骸與己方士卒得勝的歡呼,獨自一人佇立,靜默著、思索著,看似無悲亦無喜。
衛留成說,“文革”之后,他就不記日記了。但2001年2月5日,他卻打開了日記本,而后整整17天,每天都用英文記錄這又一次于他意義非凡的路演。掛牌成功那天,衛留成大
致這樣寫道:
——非常平靜,沒有一點激動。我的感覺是上一次就應該這樣。
在衛留成大半生的履歷中,每一步都離不開“石油”二字。25歲在長慶油田做測井工;37歲來到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52歲掌帥海洋石油總公司。他顯然與石油結成了一體。因此,中海油兩度沖擊海外資本市場帶給他的絕不止塵埃落定后的那番平靜。
“青蛙”變王子?
卷土重來,中海油上市終獲成功。折戟而歸一年多來,彌漫在董事長衛留成心中的陰影也終于隨著紐約、香港不約而至的春風滌蕩一空。
盡管此番上市又逢全球股市低迷不前,其中恒生指數跌破2年來最低點,而道瓊斯指數亦一日連挫400多點,但中海油的股價卻在掛牌后神奇般地逆市上揚,半月不曾跌破發行價。在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大廈里,人們又可以見到衛留成久違的笑容,午餐時間,每一個走過他身邊的人,都會樂孜孜地同他攀談幾句中海油當天的股價。2001年3月1日的《HK Economic Times》上于是這樣評說,“中海油三板斧,青蛙變王子”。
衛留成并不贊同這種比喻。他說,“中海油不是由丑小鴨變作了白天鵝,中海油本來就是白天鵝。”的確,作為一家完全屬于上游工業的優質公司,海洋石油自誕生之日起便與國際接軌,去年純利為79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達到92%,與國際上同類公司相比毫不遜色。
然而,天鵝亦有折翼時。1999年10月,人稱“勇敢的出海者”的衛留成首次率中海油沖擊海外資本市場,便遇暗礁。當時擬定發行20億新股,計劃集資25.6億美元,但由于國際油價狂跌以及美股下跌,加之價格追高等主客觀因素,上市大計不得不擱淺。至今回想起來,衛留成還頗感一頭霧水,“路演快結束時,訂單非常少,最后也沒有配售,也不知道是個什么結果。”
“1999年10月兵敗紐約時,我曾經說要從租住的四季飯店的44層向下跳——當然那是一種夸張的說法。但是我和幾位同事抱頭痛哭可是真事。我不否認。”四季飯店帶給衛留成的回憶無疑是苦澀的,他感到自己被逼進了死角,且被告訴說,“你,非失敗不可。”以至于當他又一次路演行至紐約時,不肯再住進去。他稱1999年10月公司海外上市的失敗是大半生來遭遇的最大挫折。
一番山重水復過后,柳暗花明。2001年2月27日,中國海洋石油(883)在紐約掛牌,每個ADR(美國存托憑證)上市定價15.4美元,收市漲到16.12美元;2月28日在香港,股價由掛牌時的5.95港元漲至收市時的7.00港元,漲幅達16%。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一個失敗的IPO(初次公開招股)一般不會再引起市場上什么熱烈的反應,但中國海油卻是個例外。”
“海上”風暴投下陰影
對衛留成來說,1999年10月以后的日子顯然是灰色的。有好幾次,他都指著雙鬢告訴記者,“我原來可是祖傳的黑頭發啊,這一年都變白了。”不勝唏噓。
“我相信兵敗紐約對公司中層以上的干部都有打擊,但是受打擊最大的是我老衛。”如果上市成功,他曾打算與同事們在當地休整、慶祝一下。而事實上,敗局落定后,衛留成一行便匆匆從紐約飛至香港,又連夜趕往深圳。在深圳蛇口,他一頭扎進了分公司。
一時間,他甚至不愿回北京,去面對那些看好海油、關心著他的人。中海油畢竟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后中國首家整體推入海外資本市場的大型國企,前所未有的壓力如磐石落在他的心上,“說大了,是國家交給我這么大一個事,我沒完成;往小了說,對公司的影響也太大。”
海洋石油總公司的黨組成員被衛留成叫到蛇口,關起門來進行總結。上市失敗后的悲觀情緒開始漫延。——改革是否繼續?還要不要再次路演爭取上市?那時,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機構調整已比較徹底,而人們甚至回過頭來議論這些舉措的正確性了。
“我確實也懷疑過。”在衛留成的心中,由于執掌海油帥印幾年來不俗的業績所平添的那份自信也開始滑落。
黨組會開到一半時,或是悲觀論調帶來的巨大震動,亦或是消極的情緒令他感到壓抑得可怕,他突然意識到,海油這就要開始走回頭路了。“如果我再不清醒,再退一步,改革的回頭路絕對走定了。一旦走了回頭路,海油過去十幾年改革的成果想再挽回幾乎不可能。這個公司可能就完蛋了。”想到這里,衛留成說,“我一下子就醒了。”
他也為一位證券界人士的話而感動,那位老者告訴他,船出海遇到了風浪不要緊,先回來靠岸休整,再伺時機。
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他為海油重塑信心,并開始等待下一次路演的時機。
2000年6月,海洋石油進行重組時,上市未果的陰影曾再次凸顯。重組當中利益受到沖擊的人們產生了種種疑慮,又有很多牢騷鉆進了衛留成的耳朵。衛感到海油人又在動搖,他認為,這還是對改革的信心危機的一種本質反應。于是,他召開緊急會議,用了3天分析、說明、交流,穩定軍心。
其實,衛留成心里最清楚,后來的一年,他同樣未能完全擺脫那個強大的揮之不去的陰影,但他更清楚,身為海油的一把手,他不能表現出來,也不該表現出來。
理智與情感的交鋒中,理智占了先。
與資本市場過招
“第一次路演失敗,是市場對我們認識不夠,而我們更缺乏對市場的認識。”衛留成回首看時,如是評價。
“不是因為公司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當時我們確實對資本市場不了解。中國的國企真正要到國際資本市場上闖一闖的話,需要學習很多東西。比如,資本市場對中國的經濟格局怎么看?對中國政策的穩定性怎么看?對中國的石油工業又怎么看?”資本市場波云詭秘,而中海油在1999年9月首次路演出發時卻過于樂觀。
這種樂觀首先在定價上顯現出來。定價追高是中國國企在海外上市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定價問題最終黯然出局的不在少數。而中海油亦出此錯招。
當時主承銷商提出每個ADR(美國存托憑證)定價22-25美元,海油派出的路演隊伍與其爭執了整整一夜。“我們要求至少22.5美元,22美元太低了。但吵到最后還是22美元。”而今,衛留成會笑著談起那時的情景,他承認,“其實心里一點數也沒有。”“定價實際上需要技術加上藝術,”再度“出海”搏殺,衛留成深悟此道。
同時,中海油此次將承銷商變更為美林、第一波士頓、中銀國際3家,以加強承銷團的銷售能力。衛留成要求承銷商在出發路演之前,告訴他,國際上有多少投資者愿意買中海油的股票,并且接受怎樣的價位。于是,2000年12月,美林等派出分析員,拿上研究報告,提前一個月預路演,不止一次地走訪了近300位全球基金經理,對他們反復地講中國、講中國的石油業。
“因此我們出發前,關于定價就看得非常清楚。”并且,衛留成也卸下了擔心被視為流失國有資產的心理包袱。一年半前,意氣風發的中海油從下到上推動海外上市,衛留成除了勇氣,還多少心懷惴惴,畢竟那時對資本市場的認識較之目前尚不成熟。他的心里是有疑問的,“上市定價到底怎么定?定高了發不出去;定低了怕國有資產流失,這個責任咱擔不了。”這一次,國務院領導的一句話讓他吃到了“定心丸”,“不存在流失不流失的問題,只有上得去上不去的問題,不低于每股凈資產就行。”
中海石油擁有160多億人民幣凈資產,按照承銷商的計算,公司估值折去IPO以及風險折扣共約30%,3家對其平均估值為55億美元。其實,據分析員分析,無論營業利潤、開采成本,還是從股本收益率、資本收益率來看,中海石油均居國際領先地位。但由于國際資本市場上對“中國概念”素懷偏見等因素干擾,中海油以比同類公司更低的估值來吸引投資者顯然更為可行。衛留成對這個結果也滿意,“我們這次賣出去的結果證明了這個數字。”
與資本市場過招,令衛留成感慨萬端,“資本市場上是一群什么人?基金經理都是絕對的‘人精’啊!虧一分錢他也不干。”復雜、殘酷、嚴格——幾經搏殺之后,衛留成這樣評價既曾帶給他噩夢、又終將光環移向他的這個不尋常的“市場。”
“準上市”
2001年2月5日,衛留成和公司總裁傅成玉分率路演紅隊、藍隊,再踏征程。出發之前,公司里的人紛紛對他說,衛總,你把價錢賣得低點、再低點。而衛留成私下里也半開玩笑地對員工講,如果這次上市還不成功,他就不回來了,甚至做了最壞的設想——辭職。他深知,再次沖擊國際資本市場對于海油保持獨立生存的空間意味著什么。
資本公海上淺灘暗礁不少,但一年半后的海油,也的確給衛留成這位船長增添了不少底氣。
中海石油的治理結構顯然已比上一次路演時完善。那時董事會里請了2名外部董事,這次董事會變化為9個成員,其中外部董事4人。作為投資者的代表,他們分別來自李嘉誠集團屬下的香港電燈集團、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以及香港地鐵的主席蘇澤光和澳大利亞著名律師趙崇康。
為確保上市,中海油還引入了8家策略投資者,私募4.6億美元,占到總股份7.75%。有了占總數近1/3的錢壓在“兜”里,衛留成說心里踏實了不少。
在管理模式上,海油則一直就如同一家外資公司。從1982年以對外合作起家,目前已與20個國家70個公司合作,簽訂合同146個,其國際化程度顯而易見。
盡管第一次被迫出局,但衛留成堅持把中海油當成上市公司來對待。從2000年起依據國際現行慣例,每季公布業績1次,多次同投資者及基金經理交流,甚至還安排直升飛機把數十名基金經理接到海上鉆油臺參觀,有關新聞的發布也嚴格遵循美國證券機構的管理要求。較之已上市的一般中資公司,海油已相當公開、透明。衛留成笑言,“我們沒有必要這么做。”但他還是要求一切有序地進行著。
在世界同類可比公司當中,中海油的勘探開發成本居第2位,生產成本居第3位,綜合成本居前5位且最近3年持續下降。
此外,海油還提前兌現了首次路演時對國際資本市場的承諾。“我們說產量要增加15%,結果2000年前9個月同1999年相比,增加了20%;我們說成本還會下降,確實壓縮了一塊;說儲量還會增加,去年又有幾個新的發現。”
衛留成如數家珍,無疑,他喜歡和別人談起引以為榮的海油的一切。他堅信這些會讓投資者感到,失敗以后,海油的表現依然很突出。
再“出海”
成竹在胸,可好事依然多磨。
2月5日,出發。第一天,第二天,衛留成的感覺非常好,“訂單眼看著就上來了。”
然而到了第三天,驟然晴轉多云。美國證監會的一位油藏工程師對中海油的油田儲量提出了幾點異議,當衛留成一行抵達新加坡時,尚未拿到美國證監會的通行證。于是,徹夜開會、據理力爭。在他轉戰倫敦時,終于接到了留守新加坡的同事報喜的電話。心中石頭落了地,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動,一旁的人甚至以為他在流淚。顯然,曾經的陰影如影隨形,而一點閃失都可能使紐約成為中海油和他的“滑鐵盧”。
意想不到的壞情況還是“襲擊”了中海油和衛留成。在距定價僅有一周時間的2月12日,新華社發表廣東地礦局消息,稱非中海石油作業區的黃海獲得重要油氣開發。中海油剛剛澄清這一消息,到13日,彭博咨詢(Bloomberg)突然發表一位政府職員的講話,說中國政府為支持西氣東輸,在2003年之前不會批準中海石油東海天然氣的開發。一石激起千層浪,投資者立即把矛頭又轉向“中國概念”的政策風險。衛留成說這些不利消息屬于“頗為嚴重的人為干擾”,“他有可能是把天然氣和其他項目弄混了,可我這里訂單一下子就少了。當時真是心急如焚。”總裁傅成玉即刻召開記者招待會、衛留成則連夜給國家計委領導寫信,最后請求國家計委的領導向國外通訊社澄清事實。“鬧了2、3天才把事情平息了。”但這無疑又增加了投資者對中海油股票定價時中國風險折讓的要求。“市場確實非常敏感啊!”衛留成不得不感嘆。
而針對投資者認定“中國概念”即是“中國風險”的心理,他在出發之前已有充分估計。為此,國家經貿委為中海油出具了一式兩份的公函,說明中國對外合作政策以及海油的海上專營權不變。衛留成、傅成玉各持一份,如握尚方寶劍。“其實第一次路演時提這個問題的人也很多,但那時我的思路跟現在不一樣。我只會講,不會變、決不會變。但人家不服氣啊,你也不是政府,怎么能保證不變呢?我就沒話說了。”
“這一次我們首先跟投資者說,我不代表政府,我不敢保證這個政策永遠不變。但是,我在看得見的將來,比如10年、8年,我看不到它為什么要變。然后我一一講理由。如果還不相信,我就拿出公函晃一晃,這是政府的承諾。”
“最后我還加了一條,我并不害怕政策改變。你不是擔心錢投進來吃虧嗎?我們海上油田面積最大,20年的技術、管理經驗都非常成熟,在海上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一番話鞭辟入里,衛留成感到,投資者被他說服了。有一名華裔投資者,在承銷商眼里堪稱“硬骨頭”,由于始終沒得到滿意的關于政策風險的答復,預路演2次接觸都沒能促使她下訂單。而衛留成有備而來,在路演時亮出“尚方寶劍”,這位女士一下子買了5000萬美元股票。
衛留成認為,作為一家國際上市公司、一只紅籌股,跟投資者絕對不能做任何虛假的承諾。“不是你把錢拿到手就完了。”中海油其實稱得上“財大氣粗”,而依托資本運營、海外上市整合公司,才是衛留成1995年在香山飯店開會時提出上市設想的初衷。“缺錢不多,關鍵是轉變機制。”
時隔6年,無數風雨,現在的衛留成回到香山飯店,始感欣然。
“明星股”
或許是經歷了太多的反復,或許是等待這一天等得太久,很多人以為,上市堪稱衛留成在海油任期內最大的心愿。可是不然,衛留成并沒有感到大功告成。
兩塊碩大的電子顯示屏在海油大廈的大廳里掛了起來,當日的恒生指數、道瓊斯指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家股價的比較,一覽無余。這也許意味著,衛留成把目光放在了上市之后。
同許多上市的國企一樣,衛留成一身兼二職: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于是,如何處理好母公司與上市公司的關系成為人們頗為關注的話題。在目前存在一些關聯交易的情況下,他說下定決心要擇清二者關系。他舉了個例子進行說明:目前有限公司租用海油大廈中的3層樓面,也要按合同付款。而上市公司受香港聯交所的監管,多于29億元的決策就要由其定奪。“上市后確實不同了。所有的合同簽字都要靠律師,所有的財務數據都要依靠國際會計師。”毫無疑問,衛留成對這種完全規范的感覺很受用。
按照衛留成的思路,從海外聘請優秀人才進入公司高級管理層,可以強化公司的管理。目前,所羅門美邦前區域石油氣投資銀行家邱子磊已被招至麾下,被中海油任命為首席財務官及高級副總裁。
衛留成希望紅籌股中海油(0883)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航行得更遠,他想看到有一天它可以躋身恒指,成為恒指成分股。
一只“明星股”,衛留成已經為它設想了一個美妙的稱謂。(文/本刊記者 戚娟娟)
中海油兩次招股詳情比較表
第一次招股 第二次招股
時間 1999年10月 2001年2月
發行股數 22億股 16.42億股
國際配售股數 20億股 15.6億股
(占總發行股數) 90.9% 95%
香港公開發售股數 2億股 8200萬股
(占總發行股數) 9.1% 5%
招股價(港元) 8.46元-9.61元 5.19元-6.47元
集資總額 186億元-211億元 85.2億元-106.2億元
市盈率(P/E) 21.48-24.04倍 4.3-5.3倍(2000年)
6.8-8.0倍(2001年)
保薦人 所羅門美邦 美林
中銀國際 第一波士頓
中銀國際
中海油、中國石油、中石化海外上市情況比較表
中國海洋石油(0883)中國石油天然氣(0857) 中國石油化工(0386)
業務概況 上游公司,從事中國海 上中下游公司,從事原油 上中下游公司,從事石
上原油及天然氣勘探、 和天然氣勘探、開發及生 油而后天然氣的勘探、
開發及生產,并擁有在 產;天然氣輸送、營銷和 開發、生產和貿易;石
海上開采的專營權。該 銷售業務 油的加工、運輸、分銷
公司集中于渤海灣、南 和營銷網絡
海西部及南海東部等區
域開采油田
招股價(港元) 6.01元 1.28元 1.59元
最高價 2.125元 1.720元
最低價 1.100元 1.030元
員工數目 1014人 4.8萬人 51萬人
2000年純利(RMB) 165億元 約600億元 約200億元
油儲量 18億桶 117億桶 30.9億桶
(截止2000年底) (截止1999年底) (截止2000年4月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