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上周,俗稱“黑名單”的“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人員不良行為記錄備案制度”首批資料已經入庫,共有40名從業人員和6家供應商“入選”,“入選資格”均系涉及索賄受賄、侵吞公司財產、盜竊、與業務員串通抬高物價等行為。
資料入庫當天,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的七八家會員單位就迫不及待地前來查閱。
零售業家賊難防
在首批不良行為從業人員的名單當中,涉嫌金額最高的達到20多萬,有關人員已被司法機關依法判刑,多數涉嫌資金在數千元范圍,這些從業人員事發時都在深圳市幾個的大型商場供職。
據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花濤介紹,以上金額只是商家能夠提供確鑿證據的記錄,還有大量不良行為無法統計。據花濤粗略統計,這種現象在深圳和全國的零售業都相當普遍,有的業務員甚至將商品供貨價中的1個點當作回扣落入自己的腰包,商家因此蒙受的損失相當嚴重,一家大商場每年可能因此流失幾十到上百萬的金額。由于多數不良行為涉嫌數額小、但數目多,商家威懾沒有精力一一付諸法律,該協會故希望借“黑名單”來威懾此類行為,并使商場避免使用有污點的從業人員。
去年,深圳市零售行業的銷售總額高達200多億元,有一定規模的連鎖商業企業已達到14家,如以上述情況推測,每年的損失當不下上千萬元。
問及為何有6家供應商一同“陪綁”?花濤表示,在重點打擊從業人員的同時,也當防止供應商的行賄行為,多數供應商是被迫行賄,也有部分供應商為了在競爭中走捷徑而采取了主動行為,“黑名單”打擊的就是這類供應商。
編織信用大網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不打算將有關名單、資料對外公布,只接受本會會員單位查詢。
即便這份“黑名單”力求低調,但它自面世起就一直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早在1999年,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就打算建立“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人員不良行為記錄備案制度”,2000年10月協會將制度正式公布,不僅得到了屬下會員單位的擁護和支持,而且還引來不少外地同行的借鑒。花濤認為其受“追捧”的原因是,“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缺少監管體系,造成交易中的信用成本過高。”
對于“黑名單”的威力,花濤頗有信心。他說,去年深圳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0多億,其會員企業的零售總額達180占到180億元,相形之下占了28%,在整個零售業銷售總額中,這個數字更是舉足輕重,達到80%。
目前深圳市黃金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都在籌劃自己的“黑名單”,其他城市的行業協會也前來“取經”。這正是花濤所希望看到的———深圳市零售業先行一步,帶動全社會建立信用體系。(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