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的中國石化市場,去年以來狼煙四起,喊殺震天:中石油、中石化南征北戰;殼牌、BP、美孚借勢突進;王永慶掌舵的臺石化航母也悄悄舶岸。由于參戰的中外斗士均是石化業的悍將,動輒耗費幾十億、上百億的戰資,使這場犬牙交錯的巨人之戰變得更為驚心動魄。
深圳爭奪戰
去年12月12日中國兩大石油巨頭在深圳的火拼,將不斷升級的加油戰爭奪戰推向了高潮。
為了爭奪深圳南油集團屬下的加油站、油庫和油氣碼頭,中石化和中石油在深圳進行了長達50分鐘的競標。雙方你爭我奪,互不相讓,181次舉牌之后,中石化以2.9億元的天價奪得估價8987.4萬元的資產,創下全國企業產權公開競拍的最高價。據說,中石油直到競拍價實在高得離譜之后才戀戀不舍地退出角逐。
對參戰雙方來說,回想當時場景,仍心有余悸。中石化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陳良輝稱:“當時在深圳市產權交易中心,中石油來了20多人,包括華東公司、廣州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的領導,連他們在深圳聯營單位的領導也都到場。當時的場面應該說是比較緊張的。”
“深圳和廣東是中石化的轄區,中石油要進來競爭,這也符合市場經濟,但是在深圳,我們中石化絕對是勢在必得。”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王作然向記者透露了中石化“不惜血本”的緣由。
但是中石油顯然并不甘心坐失深圳,據中石油有關人士透露,中石油正是在深圳尋找其合作伙伴,展開新的攻勢。
打過黃河去
在深圳的市場份額之戰只是中石化與中石油全國爭奪戰的一個縮影。
中石化和中石油占有國內石油市場絕大部分份額:原油方面,中石化占22%,中石油67%;成品油,中石化占31%,中石油占12%。按國家有關部門的市場劃分,以黃河為界,中石油主要經營北方市場,中石化則以南方市場為主。
“但這種劃分絕非鐵板一塊。”據業內人士透露,經國家批準,中石化以經營石油化工產品為主,兼營石油開采;中石油以經營石油開采為主,兼營石化產品。實際上,兩大集團經營范圍是交叉的,既分工又競爭。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競爭的成份遠遠大于分工。
現在中石化的雄心是:在3年內投入300億元人民幣,用以收購全國各地的加油站,同時將與國際大石油公司合資新建1500個加油站。中石油目前已跨過黃河,打過長江,在閩江畔安營扎寨--借“兩會”在京召開之際,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福成宣布了“戰績”:中石油將與世界石油巨頭BP公司合作,在福建省成立合資公司,準備在當地合作建設經營800個加油站。現在談判已完成,即將簽署協議。此外,中石油還將與BP牽手,在中石化的重要據點上海開展天然氣供應項目的合作。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相關協議,中國將在加入WTO后3年內開放成品油零售業務,5年后開放油品批發業務,而且對原油、天然氣、燃料油的關稅將降到6%。因此最終誰能占領這個市場,并不取決于誰擁有煉油廠、誰手里有油,而在于誰擁有銷售網絡。為了迎接挑戰,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集團去年開始打破南北分治的壟斷格局,一場遍及全國的加油站收購戰隨之展開。
率先發動收購大戰的中石化去年宣稱,計劃在2000年—2003年間,投資人民幣313億元,用于擴大公司石油產品的零售業務。其中251億元將用于購買現有加油站和新建加油站。另外62億元將用來從地方政府手中購買石油存儲和運輸設施,或用于建造新設施。到2003年將其占整個中國石油產品零售市場的份額由1999年的40%提高到2003年的70%。2000年中國石化集團去年新增了9000多座加油站,使得整個集團的加油站總數達到2萬座,此外,該集團還擁有5000座特許經營加油站公司。
對于中石化的收購戰略,中石油針鋒相對,計劃在3年內占有北部和西部市場的60%份額。2000年的計劃是增加1700座加油站,到2004年中石油將新增加油站6000至9000個。在進軍華東和華南這兩塊屬于中國石化的勢力范圍時,中石油采取收購和建立儲油設施、輻射建立加油站的策略,即在這些地區建立7個大型油庫、78個儲油設施,并計劃增加2300個加油站。此外,中石油將在2004年以前投資3.3億元建立90萬立方米油庫,還打算收購珠海、石獅、寧波的儲油庫,與此同時,還將投資26億元建立油品銷售網絡和儲油設施,以便使中石油在華東和華南的總儲油能力達到330萬立方米。
海外軍團借“中”字號擴張
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兩大石油集團之所以“無所顧忌”、“不計成本”地大打收購戰,除了迎接入世挑戰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有國際石油大鱷為其開疆拓土作后盾。去年4月和10月,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繼在海外上市。此前,它們分別與殼牌、埃克森和BP阿莫科等西方大石油公司簽訂了合資經營2000家加油站的協議,以換取其作為戰略投資者的出資。在此背景下,兩大石油公司制定了大規模擴張加油站數量的計劃。據了解,中石化分別與世界三大石油公司簽訂了三年內合資興建500個加油站的協議;中石油也與BP阿莫科公司在兩廣、福建等地合資建站。
“老外非常看中這一塊兒”。石化系統內一位專家這樣說。中國石化市場已成為世界石化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他告訴記者,對一向重視終端銷售的國外大公司來說,之所以虧本介入,主要是圖謀國內銷售市場。因為一旦中國放開了市場,束縛已久的他們便可以放手一搏。
盡管國家明文不許外商介入加油站,但實際上國際石油商早已在幾年前就已開始動作。他們通過各種“暗合”方式,要么投資合股,要么品牌包裝,搞特許經營,將一些社會性(或私營)加油站收歸麾下。有的甚至公然打出該公司統一形象。
全球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團之一的BP公司25年來在中國累計投資已超過35億美元,成為中國能源產業中投資最多的外國公司。BP阿莫科在上游業務中,與中海油及中石油合作,已投資10億美元進行海上及陸上的勘探開發;在下游石油產品的零售批發市場銷售及與中石化合資建廠等方面,也已投資近8億美元。據BP有關人士介紹,BP在中國的業務包括四個方面--油站、潤滑油、液化石油氣和航空燃油。油站方面,在廣東省擁有30個加油站,在福建省亦有幾家。BP稱其將拿出100億美元“開發”中國的油品終端市場。
中國目前每年成品油銷量不到4000萬噸,BP阿莫科竟規劃在三五年內在中國達到500萬噸的銷售量。潤滑油在80年代就進入了中國市場,現已在全國各主要城市擁有銷售網絡。在液化石油氣方面,BP是“華能阿莫科清潔能源公司”的股東,總投資約4200萬美金,項目已運營。另一個正在運作的液化石油氣項目是在福建,總投資為2000萬美金。BP投資建設的寧波華東液化氣有限公司的液化石油氣庫正在建造中,它是目前已規劃的華東最大的氣庫。此外,BP還是首家并且是唯一一家在中國經營航空燃油供應的大外資石油公司。據透露,在BP投資總額中,約40%用于勘探,40%用于化工,20%用于石油。
除了BP,殼牌石油集團也已在華投資10億美元,不但建立了20多個三資企業和辦事處,還采用合資方式建立了40個加油站。其中在天津投資的10處加油站全部亮出殼牌形象,加油營業量提高了3倍。據透露,殼牌將在今后幾年內投資中國3億美元。據殼牌公司內部刊物稱:殼牌集團將大力擴展在華石油產品零售業務;去年,埃克森美孚在中石化首次公開募股中購買了后者19%的股份,并宣稱還將尋求同中石化進一步合作的機會,而目前埃克森美孚已在中國擁有36座加油站;其他幾大石油集團也不甘示弱,紛紛在江蘇、四川、廣東等地搶灘。截至目前,外資加油站已達400余家。
“臺石化”悄悄登陸
與明爭暗斗的中國兩大石油巨頭和國外石化大佬相比,號稱“臺塑之王”的王永慶一直對其“大陸計劃”秘而不宣--其實,這條“大鱷”一點都不能小覷。
王永慶50年代涉足塑膠、石化行業,迄今王氏兄弟所擁有的臺塑集團是臺灣最大的民營制造業集團,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與海外公司,在臺灣企業界舉足輕重,此外王在美國投資40多億美元,建立起龐大的石化工業基地。據知情人士透露,臺塑集團已決定在浙江梅山建設大型石化項目,首期投資金額約3億美元左右,總投資將達50億美元,同時擬定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統籌旗下各公司在內地的投資。
對已是86歲高齡的王永慶來說,實現在內地建一個石化王國的多年夙愿,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大陸建設一個大型石化基地,形成臺塑進軍市場的橋頭堡,并牽制包括美國艾克森等國際石化企業搶灘中國大陸、瓜分油品及石化市場的步伐。
在投資決策上,王永慶可謂“游刃有余”:在廈門,王永慶提出設立兩座輕油裂解廠投資案,在海滄臺商投資區南部辟建2千公頃的石化專區,形成以臺塑為主體的“新海滄計劃”,總投資超過30億美元;在寧波,臺塑集團擬實施梅山島石化區投資案,占地達4千公頃,從上游的輕油裂解工廠、中間石化原料及塑料原料生產廠乃至300萬千瓦時的發電廠,一應俱全。
這兩張投資“禮單”,實際上是王永慶與大陸談判的籌碼。談來談去,選來選去,最后定在了梅山。據透露,臺塑對梅山島的投資項目,第一階段將興建聚氯乙烯(PVC)等四座塑膠原料廠,并將由下而上整合。未來若獲得許可,也可能發展上游原料。而臺塑上海辦事處最主要的功能是統籌內地各公司的財務、人事及信息整合。
外界認為,設立上海辦事處顯示臺塑以長江三角洲為發展重心的計劃已進入實質階段,也意味著臺塑將在內地建立第二個石化王國。未來臺塑在長江三角洲的重要布局包括即將新設的上海辦事處,以及在江蘇太倉設置臺塑和臺化共用的化學品儲存槽,另在寧波設臺塑聚氯乙烯(PVC)廠和臺化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ABS)廠,加上已在南通設置的南亞PVC管件廠,及動工中的南亞昆山電子材料廠,使得臺塑進軍內地的塑化市場規劃略見雛形。
隨著臺塑的正式加入,中國石化市場三方巨頭廝殺角逐的格局進一步形成。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石化業不僅將在終端市場上展開激戰,在石化業上、中、下游之間的爭斗也會同樣殘酷。(本報記者章軻廣州報道)《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