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空調生產車間一角
新世紀的空調市場,商家用價格戰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戰術正在升級。一些價格低得不可思議的產品將會露出冰山一角,中國空調市場正面臨打亂仗的危險———
去年空調業一度盛傳,“白色”家電赤身肉搏的價格大戰即將爆發。然而,老百姓盼望的大降價始終沒有出現。
今年春節剛過,一些空調企業再做“跳水”,而空調業的實力廠家青島海爾、珠海格力、順德美的卻始終保持沉默。
第一軍團:挖心戰術
3月初,一貫低調的格力空調首次打破沉默,在《北京晨報》、《北京晚報》上同時打出火辣辣的廣告:“真金不怕火煉,格力空調,請消費者看‘心臟’”。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以攻心戰叫板價格戰。
為什么要舉辦讓消費者“明明白白看心臟,安安心心購空調”的活動?格力空調北京銷售公司總經理杜鴻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0年我國的空調業產銷量增長20%以上,這與彩電行業下降106%、銷量下降5%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格力、海爾、美的等排頭兵企業堅決不參加價格戰的經營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即使是這樣,由于空調市場不斷面臨所謂低價機、特價機的騷擾,許多企業在銷售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利潤下滑的現象,空調重步彩電的后塵不是不可能的。新世紀伊始,個別企業又開始以低價機作為“敲門磚”,擾亂市場,混淆視聽。而空調業經過了近十年打拼,市場剛有些起色便開始惡化,如果價低質次的低價機一味蔓延,勢必會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格力空調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向消費者講清楚空調的“點橫豎撇捺”,讓消費者擦亮眼睛,看看格力貨真價實的進口壓縮機,用最適當的錢買到最適合自己的好空調。
第二軍團:戰略總攻
2月14日,春蘭集團宣布將其麾下40種規格的空調價格下調500元到1000元。在此之前的2月9日,科龍集團向其經銷商發出通知,大幅調低了旗下科龍和華寶兩大品牌空調的供貨價,降幅在150元—600元之間。
近三年的市場記錄表明,春季爭奪多以價格戰開始,但時間不斷前移、規模不斷擴大,到了今年,時間已經移至春節前后(如果把樂華、格蘭仕的行動計入時間恐怕會更早)。有媒介在描述這場提前到來的戰斗時用了很夸張的一個軍事用語“戰略總攻”。
盡管春蘭方面承認此次降價是醞釀已久的一次行動,但堅決拒稱是“戰略總攻”。“運用價格壁壘參與市場競爭,在旺季到來之前宣布降價,只是春蘭今年三大市場戰略的第一步,其它兩大市場戰略也將在隨后同步動作。”孫慶2月底在北京說:“春蘭會把稅后利潤控制在不低于6%—7%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警戒線!
這是老牌空調企業春蘭第一次對外公布利潤警戒線,與此相關的事實是:TCL、康佳、長虹等傳統黑電巨頭大規模介入空調業,給本已熱鬧非凡的市場推波助瀾。
競爭剛剛開始,而且永遠不會結束。孫慶的這句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游擊隊:爭相參戰
在新世紀開頭不足三個月的時間里,站出來對空調發言的人實在太多了,這位自稱在美的干了10年的先生公然向媒體宣布了自己企業靠擰螺絲刀組裝空調一年能賣掉1.5萬臺的事實,而且每臺純利有400元到500元。這家“螺絲刀工廠”在第一年就賺到了6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他宣布了一匹單冷空調的最低成本價:500塊!
這是一個讓人想入非非的數字。此前在行業內流行的說法是1500元,不難看出其間的差距會引發什么想像。
“你無法阻止新的競爭者加入到這個市場中來”,春蘭集團高級副總裁孫慶說。據不完全統計,僅廣東南海、番禺、順德三地,現有空調廠已近100家,加上中山、深圳、惠州等地,廣東大大小小的空調廠即將突破200家大關,而全國空調廠數目則遠超過300家,其中有70%是最近一兩年新建的組裝廠。
即便拋開引起爭議的最低成本價不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培育出如此眾多的小企業,這個產品的利潤空間和市場容量如何已得到大致反映,因此2000年底順德格蘭仕喊出的“要把價格再降一半”的口號并非毫無根據。
與此相對應的是空調上游產業壓縮機行業的緊急動員。松下萬寶、廣東美芝、上海日立三巨頭不約而同在2001年展開了戰略性擴張。
2月中旬,位于廣州番禺的松下·萬寶壓縮機廠在鑼鼓喧天中開始了其第二期工程的奠基儀式———松下萬寶壓縮機新增資5億元人民幣,將其生產能力擴充到600萬臺。在當天的晚宴上新上任不久的總經理黑木端起了酒杯,向在座的媒介人士躊躇滿志地宣稱:“松下·萬寶就是要做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供應商!
與此同時,空調壓縮機行業的另兩大寡頭上海日立和廣東美芝不動聲色地開始了擴產行動:上海日立在今年產銷300萬臺的基礎上,今明兩年分別擴產到360萬臺和400萬臺;廣東美芝今年一期工程投資3億元之后,產能也由原來的250萬臺擴產到320萬臺,更長遠的規劃是:到2005年,擴產到500萬臺。
市道看好使整個行業情緒高漲,而高漲的情緒進一步刺激市場的爆發,這似乎已經是可以確定的空調走勢。
市場究竟有多大?
中國制造業的旺盛精力自彩電、VCD之后,終于找到了又一個發泄的場所———空調。
2001年市場可以預期的極限容量為1500萬臺,而相關企業的產能已經超過2500萬臺,這是一個危險的對比,因為那過剩的1000萬臺產能將不得不面對一個可怕的市場黑洞。而其可能產生的前景可以借用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蒂耶夫的話來描述:“這些經濟威猛強勁的現象,就像肺病患者兩頰的紅潮一樣,是一種假象,這些產業的內部已經開始腐朽。它們并非緩慢地趨向停滯或衰退,相反地,它們往往是在一個最不經意的危機中被一擊而潰的。在很短的時間里,它們就會從利潤空前的佳境陡落到瀕臨破產的境地!薄妒袌鰣蟆(2001年03月21日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