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談判為中國保險業的開放進程框定了一個時間表。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保險業內可被冠以“開放”標簽的事件次第撩起蓋頭——新華、泰康踏上對外資招股之旅,并宣告成功;中澳合資保險公司中保康聯在上海成立;中國光大集團與英國標準人壽等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
今年以來,保險業的開放勢頭更是明顯,新近拿到牌照的外資保險公司就達11家,最
近的一個事件則是中美合資的恒康天安在上海成立。對外資招股是保險業中的一樁新鮮事,這構成了去年保險業對外開放的主要旋律之一。
去年8月底,新華人壽向蘇黎世保險公司、國際金融公司(IFC)和日本明治生命保險公司等招募了24.9%的股份,成為中國首家向外資招股的保險機構;11月21日,泰康人壽宣布對外資招股成功,瑞士豐泰保險公司購買了其10%的股份。這兩個成功的案例昭示出保險業開放中的“第二條道路”——和合資相較,招股既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又獲得了戰略合作關系,得以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服務手段,是一種對中資比較有利的股權安排。
不過,招股并不具有大面積推而廣之的條件。客觀而言,只有在無法通過獨資和合資途徑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提下,外資才會選擇招股這種形式;也正是由于在國內保險業開放尚不完全的情況下,向外資招股才有可能獲得理想的股價。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對招股的興趣會越來越小,因此對外開放的主流還是合資和設立獨資保險公司。
目前,中國保監會批準了4家新籌備的中資保險公司——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和恒安人壽,這4家公司同時獲得和外資保險公司建立合資公司的資格;同時,11家外資保險公司獲得了經營牌照。按此計算,在未來的中國保險市場格局中,外資保險機構的數量將超過中資。
對于外資保險公司來說,最關心的無非是以怎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包括在公司中掌握多大的控制權,能夠獲得怎樣的經營許可。從目前各行業中合資公司所出現的情形看,外資普遍懷有獲得更大控制權的想法。按照中美世貿談判,外資可在中外合資的壽險公司中擁有50%的所有權,這在中美合資的恒康天安50%∶50%的股權結構中得到了體現。可以預想的是,隨著保險業開放進程的加快,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而中資保險公司在競爭中學習和提高的空間也會逐步擴大,這也許就是開放的正效應所在。
中國保險業開放進程:1992年,國務院批準《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上海開始保險業最先引進外資的試點。1992年9月,美國友邦公司率先在上海設立分公司。1996年,瑞士豐泰在上海開業,成為第一家在中國市場上經營財產險業務的外國公司。1996年11月,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人壽保險公司——中宏人壽成立。截至2000年底,中國保險市場上的外資保險公司達20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設立代表處200余個,其中一半提出申請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01年1月,上海計有外資保險公司11家,其中6家為合資公司。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