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陸瓊瓊 上海報道
“真是滅頂之災啊!中國有2000家藥企生產輸液制劑,現在都要面臨關門的危險。”作為華源集團下屬《中國華源報》的副總編輯,陶國木梁情緒顯得有點激動。因為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華源集團是大輸液行業的龍頭企業。陶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近日下發的《關于印發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藥品目錄的通知》(勞社部發(2004)23號)把輸液行
業中惟一盈利的治療型輸液擋在了社保目錄之外,藥品沒了市場,企業的命運將就此轉變。
大輸液的前途
大輸液行業是制作醫用大容量注射液的行業。上述文件的“凡例”第七條稱,《醫保藥品目錄》中所有劑型標注為“注射劑”的藥品,均不包括含有非溶媒藥品且溶媒容積大于100ml的靜脈輸液劑型。也就是說,《醫保藥品目錄》中并不包括容積大于100ml的治療型輸液。
治療型輸液是一種直接在生產過程中將治療性藥物加入普通溶劑中的大容量注射液。據了解,中國有4000多家制藥企業,其中2000多家藥企生產大輸液。
“我國的治療型輸液發展才剛剛起步,大于100ml的治療型輸液的規格將是世界的發展方向。其實,原料在藥品生產中的價格很低,而且根據《臨床用藥須知》,有些藥品必須使用250ml以上的溶劑溶解。”華源長富的總工程師黃大洲忿忿不平地說。
華源集團自核心定位于大生命產業以來,在大輸液行業做了不少整合。旗下的華源長富目前在大輸液行業排名第二。
據華源內部人士透露,華源集團現在有20多家生產大輸液的藥廠,最近又在無錫、上海、安徽投入上億資金做大輸液基地。
“國家應該鼓勵企業對輸液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目前國外治療型輸液產品的品種多達300多種,而我國目前僅僅40余種,此次《醫保藥品目錄》的出臺會讓很多輸液企業喪失信心,甚至改行做別的,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對患者而言也是不利的,因為在使用時,小針劑或粉針注入普通輸液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上海醫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吳錫榮告訴記者。
藥企聯合回應
感到困惑和不公的不止華源一家。10月25日,由海南海神集團旗下的丹東聯盛制藥公司牽頭,近十家主營輸液的企業在上海聯合簽名上書有關部門,華源長富是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下屬輸液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單位,各輸液企業希望通過華源長富遞交申請。
丹東聯盛制藥總經理萬鵬在接受采訪時焦急地表示,“我們企業90%的產品是大輸液,如果文件實施就意味著我們全軍覆沒。我們特別希望有關部門對該文件做出修改。”
“中國的輸液企業80%是虧損的,10%是微利的,只有10%的狀況好些,這20%贏利的企業都以生產治療型輸液為主,如果《醫保藥品目錄》實施,全國的這類企業將在一兩年內大面積虧損”,參加聯合簽名的濟南三九益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孫彩虹告訴記者,三九益民四五年來一直在研發新產品,現在100ml以上的治療型輸液已經有20種,當時每個新藥的研發費用就要幾十萬到幾百萬。如果治療型輸液退出醫保目錄,新研制的產品就不能參加各地的招標,醫藥公司也不敢代理,產品就進入不了醫院,那等于被槍斃。沒有利潤,以后誰還會研制這種產品?
“其實大輸液行業中普通輸液如葡萄糖和生理鹽水是虧損的,只有靠經營治療型輸液才能有20%微薄的利潤。”華源長富技術部經理劉月梅說。
政策的出臺
困擾著上千家藥企的《醫保藥品目錄》是今年9月13日開始實施的。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網站上的內容,《醫保藥品目錄》的下達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臨床醫藥科技的發展,更好地保障廣大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政策制定前,廣泛聽取了專家的意見。
記者致電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時,有關人員給出的答案是“經過法定程序并聽取專家的意見”。當被問及哪些部門的專家時,就不再有深層次的回答。
“我們希望行業政策的制定也能像聽證會一樣聽取各方的意見,其中當然也包括企業。”華源長富的劉月梅經理表示。
一些大輸液行業的人士向記者抱怨,各部門的政策頻繁變動,中國的輸液行業如同雪上加霜。國資委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制藥企業1-8月的利潤明顯下降。業內人士分析,主要因為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門檻提高,原料和運輸成本上漲,醫保價格上漲,企業與企業競爭加劇。如今治療型輸液也將退出醫保,很多制藥企業只能倒閉或者轉行。
業內人士相信,果真如此,中國剛剛發展起來的大輸液行業將面臨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