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盧淳 北京報道
10月28日,總部位于香港的新聞和財經信息提供商——新華財經正式在東京證交所的創業板(Mother Market)上市,成為香港回歸以來第一家到日本上市的中國企業。新華財經此次發售包括20000股新股、7428股現有股和4121股“綠鞋”geenshoe)期權股,除去發行費用,新華財經的IPO收入大約為35億日元。
“我們是第一家到日本創業板上市的中國企業。”新華財經的CEO布希女士表示,IPO籌得的資金將用于公司的持續擴張,目前公司考慮在2005年進行若干筆收購交易。
登陸東京創業板
國泰君安研究境外市場的分析師戴濤告訴記者:“ 對于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具有網絡媒體概念的公司,更為便捷的選擇是在香港或美國上市。雖然東京交易所是世界第二大證券交易市場,但它相對封閉,主要還是為日本企業服務。當港交所、納斯達克、新加坡交易所紛紛來華游說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時,東京交易所幾乎沒有什么動靜。”
放棄香港、美國而選擇東京上市,新華財經必然有自己的考慮。“我們有日本的股東,他們可以利用影響力說服日本投資者,同時日本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也很感興趣。如果新華財經可以從東京上市中獲得比香港、美國上市更大的利益,何樂而不為?”新華財經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野村證券公司和Merrill Lynch Japan Securities作為此次發行的主承銷商,同時東洋證券、環宇證券、Naito Securities、岡三證券等日本證券公司也將參與此次承銷工作。
盡管新華社在新華財經成立時是公司的主要股東,持股約20%,但是隨著新的外國合作伙伴和戰略投資者的加入,新華社的股權比例在逐漸下降。布希曾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新華社雖是公司的一個重要股東,但目前持股比例不足10%,新華財經超過90%的投資者來自海外,大部分是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投資者。
根據日本的會計標準,新華財經預計截至12月底的本財政年度凈虧損11.2億日元,稅前虧損9.043億日元,同期收入60.7億日元,合每股虧損5548.93日元。雖然東京創業板沒有對盈利能力有要求,新華財經又是最近成立的公司,沒有歷年數據可比較,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不能確定,使得新華財經在首日上市股價下跌了6.9%。
打造大財經
新華財經的管理團隊正在打造新華財經大財經的概念:一方面,通過并購國外有實力的通訊社,加強其財經資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擴展公司的業務,試圖將新華財經打造成一個信息資訊、指數編制、資信評級和投資者關系等涵蓋所有財經媒體盈利模式的大平臺。
2003年新華財經完成了對法新社亞洲財經(AFX)的全面收購,收購包括其在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另外8個其它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通訊社,目的是擴大新華財經在全球的網絡覆蓋率。新華財經企業傳訊經理曾敏琪并沒有透露此次交易的金額,但表示,法新社亞洲財經將會在新華財經占有較小的股權。
而新華美通是新華財經和美國企業信息通訊公司(美通社)的合作項目,負責投資者關系管理。2003年末,新華美通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新華美通在中國引入了一種不同于公關公司的運作模式,它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信息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它擁有2萬多個信息渠道,在中國有2200多家媒體接收新華美通提供的企業咨訊。企業可以不通過公關公司將信息用最短的時間傳達到世界各個角落。
此后不久,新華財經宣布收購美國財經新聞服務商Market News International。此次交易為中國公司首次收購一家有相當規模的西方新聞服務機構。新華財經借此擴展其在歐美的網絡。
2004年6月7日,新華財經宣布與Mergent公司達成收購協議,這是新華財經最新一次的海外收購,此次收購旨在加強公司的評級業務。
新華財經的大財經圈由此基本打造完畢,接下來所面臨的問題便是,如此頻繁收購下如何進行人員、市場等方面的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