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系鐵三角震動 民間商會百億基金海外覓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7日 14:2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聶春林 武漢報道 “加入商會,我們就是想通過這個平臺,向政府有關部門發出非國有石油企業的聲音。”10月25日晚,電話那端,陳海平的語氣肯定。陳的身份是浙江民營石油企業海越股份(資
陳海平所說的“商會”,就是以天發股份000670.SZ、大連實德集團等50家石油民企為主,牽手組建而成的直屬全國工商聯的石油商會。該商會10月13日已獲國家有關部門批準,11月下旬將召開會員大會,以宣告商會正式成立。 10月中旬,該商會會長、天發股份控股股東——湖北天發集團董事長龔家龍透露,商會的下一步行動將聯合會員企業,在香港及境外注冊一個石油產業基金,意欲在中東進入石油上游產業。 石油商會問世 據龔家龍介紹,石油商會的組建緣自一次偶然機會。 2003年8月,作為首家獲得成品油經營牌照的民企,天發股份,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公司急需資金擴張,銀行頂多只給2億~3億的貸款;成品油指標來自中石油華北公司,每年只有80萬噸的配額。情急之下,天發股份想到成立石油產業基金,以解決集團的資金“饑渴癥”和油源困境。 成立石油產業基金須得到國家發改委批準,且無融資平臺,一下子也很難融到充足的資金。于是,龔家龍找到了有關民間經濟研究所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尋求幫助。 兩大智囊團支招:聯合國內民營石油企業,組建石油商會,在三大石油集團之外,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補充。一可利用商會下屬企業形成融資平臺,二是會員企業出資,打造石油產業基金,聯手到境外開發石油上游資源。 成立石油商會的建議迅速得到回應。8月份,7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首次在京聚首,商討成立石油商會事宜;9月25日,商會成員在北京京都大酒店召開第二次籌備會,就商會章程及運作達成共識。最終經過篩選,確定50多家企業為石油商會首批會員。 發起石油產業基金 石油商會成立的一個直接目的,就是利用商會這個平臺,欲籌資近百億元,打造石油產業基金。 中國基金論壇秘書長兼石油商會秘書長崔新生,是這次基金規劃和輔導人。崔新生告訴記者,相較于成熟的證券基金,國家發改委對產業基金是核準制。因作為特殊行業的石油產業,對全球市場的依存度和一體化要求比較高,但商會意在香港和中國境外設立石油產業基金,并非是為了規避國家法律、法規,主要是在資金募集上要相對容易一些。 崔新生稱,石油產業基金的主發起人將面向全球,主要為中東地區背景的石油業投資人,包括中國境內民間石油業投資者。投資目標為全球主要石油產出地區的勘采和中國境內的石油產業鏈的上游,均是具豐富回報的利潤地帶。 作為全球市場上“中國概念”規模最大的產業投資基金,百億資金能籌得到嗎?面對疑問,崔新生解釋,盡管國家發改委尚沒有正式批準一家產業基金發行,但現在產業基金早已是潛流暗涌。目前國內發行的產業基金有40個~50個,主要在浙江、廣州等沿海發達地區,至少有500億元的規模。他認為,產業基金是對項目,不是對資本市場,其作用遠超出證券基金,只要項目有市場前景,在資金籌措上相對較易。 有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外石油企業中,盡管有BP、殼牌等石油巨頭進入,但大量的國外石油企業,只能在中國龐大的石油市場外徘徊;與此同時,國內石油企業除了三大集團和大連實德外,囿于資金瓶頸,幾乎沒有踏出國門進行石油開采和合作的先例。石油產業基金的發行,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崔新生稱,中國基金與海外基金可互相持股,通過股權合作方式,進入對方市場。目前,石油產業基金正在對境外石油項目進行篩選,并正與中阿友協、中沙友協等國際聯絡組織接觸,沙特阿拉伯一基金已與石油商會進行了接觸。崔認為,只要有好的項目,不愁沒有資金進入。 相較于石油商會的樂觀,也有民營石油企業對石油產業基金表示了自己的顧慮。陳海平認為,石油產業基金投資一個項目,可能還不如中石化(行情 論壇)煉油廠的一個車間那么大,也無法與中石油的勘探基地相比。公司對投資石油產業基金,還持一個觀望態度。 震動“鐵三角” 盡管接受記者采訪的石油商會眾多人士及有關專家,反復強調成立商會絕不是與三大集團(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競爭,只是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補充,但有敏感的三大集團人士還是嗅出了“異樣的味道”。 三大集團的敏感是有原因的。今年9月,商務部發布46號廣告,批準包括天發股份、黑龍江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取得原油進口資格,大連實德等15家非國有貿易企業取得原油(成品油)進口資格。其中,天發股份同時獲得原油和成品油進口資格。有業內人士直言,這意味著民營石油企業可以直接在國外進口原油和成品油,雖然有配額限制,但畢竟打破了三大集團壟斷油源進口的特權。 與此同時,今年年底,中國將對外資全面放開成品油零售市場;2006年年底,對外資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BP、殼牌等國際石油巨頭通過合資、合作等形式,長驅直入中國石油市場。 現實情況是,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長期壟斷成品油零售和批發市場,獲取了巨額利潤。與之相伴,民營石油企業的經營則舉步維艱。在浙江省諸暨市境內的中石化基地,海越股份擁有16000立方米的油庫,并在公路沿線建有7座大型加油中心。陳海平告訴記者,公司進油要通過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油價則要經過物價局批準,“企業利潤越來越無法得到保證”,年銷售成品油只有20萬~30萬噸。 2003年5月,哈爾濱龍慶石油化工貿易有限公司、長春市新大物資協作有限公司和沈陽市鵬達石化物資公司的三位老總,代表東北三省38家“民”字號的成品油企業上書媒體,反映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他們稱,由于國內兩大石油集團控制全部石油成品油資源,致使地方石油企業經營“步履維艱”,很多民營企業面臨倒閉。他們呼吁,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改變上述局面,創造一個公平、平等的經營環境。 外資巨頭與民營石油企業合圍三大集團,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中石化、中石油有關人士以石油商會尚沒有正式成立為由,拒絕接受記者采訪。 明天,石油商會能打破三大集團的壟斷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