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后制定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農業政策的闡述——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今后15年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著力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這是優化產業結構的方向。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要通過市場機制和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重點加強農業、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
。
“九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大任務:一是保證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穩定增長,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個新水平;二是保證農民收入有較快增加,農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包括使目前還處于貧困狀態的幾千萬農村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問題。2000年糧食總產量必須達到9800億斤,要努力爭取達到10000億斤。
糧食問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增加對農業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加快商品糧基地建設,搞好黑龍江、新疆和黃淮海等地區的連片開發。加大科教興農的力度,實施“種子工程”,推廣節水、節肥等適用技術。繼續實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糧食調出省、區要提高糧食商品率,調入省、區要提高糧食自給率。南方各省、區,尤其是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要發揮自然條件好、鄉鎮企業發達、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優勢,率先建立起發達的農業。要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同時,把發展養殖業放在重要位置,特別是發展水產和耗糧少的家畜家禽,改善食物結構,緩解對糧食的壓力。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把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結合起來,促進貿、工、農一體化。要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雙層經營體制,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力,實實在在地促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提高。
-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農業政策的闡述——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大力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節水農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綜合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搞好小城鎮規劃建設。長期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改革糧棉購銷體制,實行合理的價格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要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使廣大農民從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實惠。
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項目,逐步實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更加重視和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農業政策的闡述——
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動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善生活環境,發展社區服務,方便群眾生活。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健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發展殘疾人事業。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并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