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 冉冉升起的朝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9日 11:28 南方日報 | ||||||||
日前,廣東省出版集團再度深化改革,政府職能部門退出市場,只當“裁判員”,不兼“運動員”。由事業改制為企業的出版業,將改革的矛頭指向了體制的核心——產權制度。歷史又一次證實:文化產業化已成為不可扭轉的大趨勢。回想在2002年十六大報告中“
早在1996年,廣東報業就率先吹響了改革的號角。“集團化”改革使廣東的傳媒業充滿活力、迅速成長,成為規模日益龐大、分工逐漸細化、產業功能更加完備的新型產業。羊城晚報的“三駕馬車”式體制,南方日報的多品牌發展戰略,都在引領中國報業改革風氣之先的同時,逐步擁有了開拓全國市場的能力。 報業集團的改革之路啟示我們: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集團化,不僅使文化獲得了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更直接催生了經濟效益的產生。文化,不僅僅可以成為精神享受,更可與經濟共生發展成為一種產業——這一朝陽產業,作為經濟文化融合發展的主力軍,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2002年,廣州交響樂團與星海音樂廳聯合成立了“廣東星海演藝發展中心”,率先實現了藝術團體經營與市場的接軌。2003年12月,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宣告成立,作為廣東粵劇院和廣東粵劇學校的聯合體,這一“學校+舞臺”的模式試圖探索一條演出、教學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子。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浪潮中,“集團化”改造轟轟烈烈地推進著。珠影集團隨風而動,參股的珠影院線成為與華影、中影、深影分庭抗禮的又一強手。今年,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又橫空出世。這個全國第一家全省性的廣電集團,吸收了諸多成員,成為名副其實的廣電“航母”,志在與境內外媒體的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 集團化不是唯一出路,規模經營還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基石。今年9月,廣東出版集團將改革深入到產權制度,體制改革的突破將使其在市場競爭中煥發活力!廣東省新華書店則提出了開展連鎖經營打造“圖書超市”的新構想,以應對民營、外來資本的激烈競爭。還有文藝活動面向社會的招標,更是在市場的推動下如魚得水。今年8月,東莞市公益文化活動項目招商共達成73個項目,簽約資金總計達4360.04萬元;而上承2004年廣東春節晚會首次招標成功的先例,2005年春節晚會的招標也在近期全面啟動。改革的風潮甚至帶動了向來被視為“端著鐵飯碗”的廣東作協,打破作家終身制,全面實施簽約作家制。而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又傳來喜訊:即將于年底在香港開辦書城,開通“悠游網”網上書城…… 就在體制改革帶動著的經濟與文化的和諧共振中,我們享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而文化產業化的進展,也徹底打破了人們對文化“產業”屬性的傳統認知。人們認識到:唯有變,才能應萬變。文化唯有走出行政的圍城,走向市場和社會,才能獲得生根發芽的不竭生機。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