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牌照破冰 民營低成本航空中國試飛(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9日 10:29 《全球財經觀察》雜志 | |||||||||
學不來的西南航空
“1美元直飛京滬”這樣的高調言論維持的時間并不長,春秋國旅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很快就不再提起,從上到下對籌建情況三緘其辭。奧凱航空的總經理劉捷音有些無奈地表示:“在中國搞低成本航空,難度很大,不可預見的問題太多。” 民營航空公司能夠得到批準籌建,固然是民航總局眾多改革手段中的一項,但籌建以后,對民營航空公司的種種限制卻大大提高了經營成本。“要不是飛機遲遲拿不到手,我們早就開飛了。”奧凱的內部人士承認。 按民航總局的規定,設立空運企業至少要有3架以上的飛機,引進飛機的數目必須呈報總局審批。而條款擬訂的時候,并沒有顧及民資的進入。奧凱上報了6架飛機,最終批下來3架。 劉捷音用國外的民營航空公司作了一個對比,“他們買100架飛機也沒人管,因此可以把10年的飛機一籃子訂下來,又便宜又好。”美國西南航空的成本降低與始終引進波音737飛機有關。在奧凱等待審批的過程中,招聘的機務人員不飛也要發錢,按6個機組計算,從籌建到開飛的6個月間起碼450萬元的固定成本難以削減。 民營資本進入低成本航空市場,最大的對手仍然是三大航空集團。而三大航空集團有國資支持,而民營顯然要自負盈虧。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民航總局的審批,從企業建立到飛機引進,乃至未來航線規劃,仍然計劃色彩濃厚。“我搞不懂,我這可是民營航空公司。”劉捷音說,“你把我納入計劃經濟,我是要虧本的。” 其次,是航油價格的問題。國外航空公司想降低成本,有好幾家航油可以選擇,而在中國經營航空公司,油價上的成本始終降不下來,對機票價格殺傷力巨大。劉捷音表示,“航油的成本在不可控成本里占到70%~80%。” 中國航空油料價格一直由中航油一家壟斷,不但禁止了期貨交易,而且不與世界接軌。以東航為例,2003年上半年,燃油開支就達11.25億元,占其總營運成本的21%。 此外,劉捷音指出,國外航空公司的社會性管理占了大部分,不但機務維修可以外包,就連飛行員都可以外包。而中國外包市場各方面配套跟不上,“有時候比自己做還貴。” 相對奧凱,春秋航空采取濕租,即從飛機到機組人員都直接從山東航空公司租賃,成本有望獲得降低。而飛行員70萬~80萬的培養費用,加上基礎設施、銷售機構、維修機構的建設,成本仍然無法降低。 此外,機場起降費用也在固定成本中占了較大比例,低成本航空的原則是不進入一類機場。奧凱選擇二類機場天津濱海機場作為基地,起降費用比一類機場低50%以上。而春秋航空選擇虹橋機場作為基地,顯然離所謂低成本有一定距離。 對于春秋航空提出“1美元直飛京滬”,民航總局目前的限價政策使得低成本航空公司想要獲得類似亞航、新加坡老虎航空那樣的超低票價尚需時日。民航業1998年推行“一種票價,多種折扣”政策,盡管允許折扣,但限價規定決定了總局的價格管理體制短期內很難有所松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