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海生編輯:汪靜
當初汽車金融在國外是作為促銷手段最先出現的,經過長期發展演變才逐漸獨立出來成為汽車企業的重要利潤來源。在中國,汽車金融公司作為一種新興業態似乎正在“重演歷史”。“在中國特殊國情和相關政策限制下,汽車金融基本是無利可圖的,新設立的外資汽車金融公司至多只肩負著促進汽車銷售的使命而已。”業內人士如是說。
容與不進
“個人信用缺失、沒有本土放貸經驗,難以把握中國市場的風險,外資汽車金融公司在中國正遭遇前端劣勢。” 美國TransUnion信用局決策產品部大中華區首席顧問涂志云在一次小范圍內的汽車金融研討會上的發言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同。
亞飛集團董事長郭基元認為,國外汽車金融公司在風險控制方面有很強的經驗和很高的技術。但由于中國個人信息體系不健全,外資汽車金融公司風險控制的“法寶”在中國“失靈了”。因個人信用缺位,目前中國汽車貸款中約有30%違約還款,10%的汽車貸款難以收回,絕大多數保險公司在車貸險上是虧本經營的。
在《汽車金融管理辦法》出臺后,搶先亮相的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和大眾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在8月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金融產品。上汽通用汽車金融開始有意回避國內最難做的個人汽車信貸業務,主要為旗下汽車經銷商提供融資解決方案。大眾汽車金融則推出一項名叫“百龍信貸”的產品,免去銀行通過經銷商放貸的一些服務費用,但提高了購車貸款利率,其貸款利率比目前商業銀行要高出20%。
“大眾汽車金融的這種做法難以調動汽車經銷商的積極性。其提高貸款利率的做法也讓消費者在總體支出上高于銀行貸款。而且這項產品在個人風險控制問題上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到目前為止,大眾汽車金融的個人客戶依舊很少。”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取經路長
國外汽車金融公司針對個人汽車貸款操作一般要先后經歷四個流程:確認潛在客戶;進行新客戶審批;對已有客戶進行管理;以及針對產生的壞賬進行催收。
“在中國金融環境下,對那些剛剛成立的外資汽車金融公司而言,對新客戶敢不敢審批是最棘手的事情。因為他們沒有這些客戶的個人信用數據積累,無法對他們做出相應評估。”涂志云認為。
上海大眾政策研究室杜亦兵在談到新實施的《汽車貸款管理辦法》時指出:“目前國內嚴重缺乏個人信用管理體系,而一些由單位列出的個人收入證明往往夸大了借款人的收入水平,使金融公司對個人資信等級無法進行評估。”“這樣造成外資汽車金融公司‘大單不敢做,小單不解渴’的局面。要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汽車金融機構必須要有自己的數據積累。但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長行汽車租賃有限公司市場總監衣同波如是表示。
除此之外,在化解風險和風險處置等方面外資汽車金融公司仍然存在諸多困難。比如大眾汽車金融公司在北京的辦事處,只有十幾位工作人員,根本沒有辦法和客戶一一接觸,而政策又不允許其設立分支機構。由于人力物力方面的限制,汽車金融公司在客戶關系上很難跟進。有汽車金融公司委托經銷商來操作,但在經銷商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指望他們保證質量。
戰略抉擇
外資汽車金融機構在中國已經潛伏多年,這些困難恐怕早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他們很清楚在中國汽車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
2004年上半年,福特汽車幾乎所有的利潤都來自福特金融公司,通用汽車金融公司利潤也占據了通用汽車利潤總額50%以上。“福特汽車的產量在下降,但是其利潤率卻在上升,原因是廠商的盈利模式主要靠為消費者提供交通解決方案而非單純的依賴產品。汽車金融是汽車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經之路。”一家正準備申請汽車金融公司的內資機構如此表示。
衣同波認為,國內汽車價格戰愈演愈烈,汽車產品本身利潤在不斷下滑,汽車金融將是下一個利潤重點。“國內新成立的一些外資汽車金融公司現在正積極地與國內一些汽車信貸公司接洽,商討有關建立客戶個人信用數據等方面的合作事宜。”據涂志云透露,外資汽車金融公司正在想盡一切方法盡快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