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溫秀,劉福興編輯:韓文欣
有則寓言,說的是小馬駒想要過河,向山羊和大象打聽水的深淺,一深一淺的回答使它不知所措。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標準和角度不同,結論也就不同。比如黃金周,有人喜歡用統計數字分析,證明舉國歡騰,旅游業一路高歌猛進;有人則愿意拿一些“當事人”的感受說話,結果自然千差萬別。但如果過分拘泥其中,就很難真正對它有一個準確客觀的評
價。
一直爭議不斷的黃金周,備受質疑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很多人認為它的社會成本太高,并不經濟。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所謂黃金周,只是在聚斂“黃金”,而無法制造“黃金”,作為存量資源的一次集中釋放,并不足以從實質上擴大內需,反而造成了經濟的極冷極熱和資源使用的不經濟。黃金周一過,旅游和交通運輸價格的大幅“跳水”,分明就是一種有力佐證。
如果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今年的黃金周可以更充分地感受到市場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經歷了從四五月份開始的一連串兒的體驗高峰:歐洲杯、亞洲杯、奧運會,不少人希望在黃金周里“消停一下”,市場并沒有出現“井噴”;另一方面,十幾個黃金周的培育使得消費者的觀念漸趨理性,人們的消費和出行能夠適當避開高峰,“另辟蹊徑”。統計顯示,今年黃金周以短線和自駕車為特征的散客出行占據了極大的比重。這使得以經營長線業務為主的旅行社,“除了歐洲游一支獨秀,其他業務全線潰敗(來自行業資深人士的分析)”。相形之下,酒店業收入則是“成色十足”。按照慣例,一般300元/人·天的標準間,如果通過旅行社預訂,酒店拿到的往往只是其中的1/3強,但散客付的一般都是全價。所以散客的蜂擁而至帶來的不僅是人氣,還有更多的“真金白銀”。對景區而言,除了一些資源壟斷型景區紅火依舊之外,二線景區價格的“水漲船高”使得許多游客選擇了“繞道而行”。
雖然就個體而言,產業鏈條上的各個點出現了冷熱不均,但就整個運行狀況而言,人們似乎更愿意把這個黃金周視為一種理性回歸,回歸的背后是消費者選擇對市場的自發調節。而這種調節體現出的是兩次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一次是一定時間內人們所具有的消費愿望和消費能力的一種集中釋放;一次是在消費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再分配。
從這個意義上,重新審視黃金周,或許可以有更清晰的認識。不妨把“市場”這個詞分解開來看,黃金周提供的其實是一個“場”的概念,是一種消費的環境和氛圍,解決的是旅游要素中的時間(有閑)和意識(有消費愿望)的問題;但是否消費,怎么消費,這種消費是否良性、健康、可持續,也就是說有沒有“市”,則取決于消費者的內在需求。而這種需求的真正動力就在于老百姓兜里有沒有錢。
按照國際慣例,人均GDP達到800美元就會產生出行需求,而我們的人均GDP已經到達1000美元,于是很多人認為,旅游應該已經成了大多數國民的一種普遍需求。但事實并非如此。雖然很多人有了旅游的意識,但相對于龐大的國民基數,真正能夠付諸行動的實在少之又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GDP構成和分配極不均衡。貧富懸殊和區域差異帶來的消費能力的不均衡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制約著旅游和消費的發展。
說到底,旅游業的長盛不衰,還是要靠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還得讓老百姓兜里有錢,而且敢花。
默沙東少收了三五斗
9月30日,世界著名制藥企業默沙東公司宣布自愿召回旗下重磅炸彈藥物——在全球每年有25億美元入賬的治療關節炎及止痛的“萬絡”。原因是來自美國藥物安全部研究人員于8月25日發布的一項針對該藥物的研究結果,該結果顯示“連續服用18個月會增加病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幾率”。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藥物不良反應結論至今尚未得到美國FDA的采信和確認,更沒有因此發出任何警告,默沙東如果不采取召回的措施而等待政府提出要求再動手,肯定還能再賣些時日,多收個三五斗。但為了安全起見,或者還有其他原因,默沙東忍痛自斷了一條財路。
我們不知道美國民眾對于默沙東此舉是如何評價的,但是在中國,默沙東的這種做法不僅得到了肯定,甚至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贊許,將之奉為企業道德的楷模。就像清官因拒絕腐敗而受到人們崇敬一樣,遠在美國的默沙東高層們恐怕沒有想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該做的事情,卻得贏了中國人民給予的這么高的榮譽,真是咄咄怪事。
其實一點兒也不怪,中國人民之所以如此善待默沙東,完全是比較之后的結果。因為如果“連續服用18個月會增加病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幾率”這樣的小事發生在中國藥企身上,可能沒有誰會當回事,即使當回事也是趕緊捂著蓋著不讓老百姓知道。真出了什么大問題,比如吃死幾個人什么的,一句“是藥三分毒”也就抹過去了,沒有誰去搞什么召回,政府也沒這項制度。而說來也怪,全世界搞藥的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的道理,但我們只聽到中國藥企和有關部門在反復強調這個觀點,從龍膽瀉肝到排毒養顏,我們聽到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試想如果默沙東和FDA也拿這句話糊弄美國人,是不是也可以交代得過去?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龍膽瀉肝被曝導致腎損害后,國內一些制藥企業和官員的表態。如果沒有一批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兩會期間的關注和呼吁,恐怕連后來關木通換成木通的結果也得不到。而一年后一些龍膽瀉肝受害者因藥物損害起訴某藥廠的過程和結果則更讓人寒心。對于藥物不良反應的話題國內媒體和各界人士均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但恰恰是應該關注的有關部門和企業卻惜字如金,有官員甚至拋出“如果過多公布藥品的不良反應會引起人們不必要的恐慌,導致藥品銷售受影響”的論調,簡直荒唐。全國人大賦予該部門的職能是監督和管理,到頭來卻變成了對企業銷售負責?纯茨硸|,再看看我們自己,無論是出于對醫學科學和人道知情權的尊重,還是出于對人民健康的負責精神,都值得我們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