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探索新的多元投資體制是關鍵
四川正光集團是河北建立的一個高科技治沙示范基地。該公司開發出一種具備吸水、固肥、緩釋、無污染的新型治沙材料,希望能夠發展多種生態植被的方式恢復人居生態環境?僧斊髽I參與治沙,并擁有核心技術后,如何將它推向市場卻成為了一個難題……
民間治沙,往往成為英雄悲劇的代名詞:個人治理,結果總是債臺高筑;企業介入,也多以失敗告終。原本是民間資本參與國家環保建設的一個好途徑,卻因為虧本連連而終于悲壯。對此,在上月召開的“河北豐寧防沙治沙研討會”上,專家們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大力呼吁,應該多途徑建立產業鏈,完善盈利模式,給民間治沙力量以更多的政策支持。
民營治沙如何盈利?
治沙者怎樣生存?民營資本如何進入?該公司負責人張曉賓認為,現在治沙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尷尬,關鍵在于沒有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和組織模式,僅靠某種慈善行為,僅靠企業幾百萬幾千萬地砸錢,是無法支撐治沙這一系統工程的。
民間治沙不能光花錢不掙錢。張曉賓說:“治沙應該是與環境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結合,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沒有經濟效益,治沙的路子越走越艱難,各種社會力量也不會有積極性參與生態治理!
信用平臺亟待建立
張曉賓還說,在治沙過程中,也存在農民不守信用的問題!耙郧爸紊呈枪荆r戶,現在我們希望是公司+農戶+政府+基金+多種社會力量,把政府的組織信用,企業的商業行為與農民的致富積極性整合起來,建立統一的信用體系。”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師昌緒強調,治沙需要民間資本、地方政府的參與,建立企業管理模式,單靠一己之力是無法與風沙對抗的。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院長張洪江也認為,投入模式單一,是制約治沙發展的瓶頸。民營企業投入治沙,最終的生態效益卻屬于全社會。應該以推動民間治沙為突破口,探索新的多元投資體制。
當前治沙的種種矛盾是:企業認為治沙成本高,前期投入與后期回報不成比例;政府部門認為,你既然承包了土地,那么如何治理,如何開發,作為政府部門不便多參與,更不能把資金投給私人;生態治理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銀行部門看不準“老天爺”的眼色,又怎會輕易放貸。
專家建言,政府和林業、水利等部門要給民間治沙力度加強政策支持,可將扶持資金,當作股份參與到民間資本中,共同完成生態治理。(陳磊)(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