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影視企業進軍中國電影市場 路越走越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2日 13:27 新華網 | |||||||||
新華網銀川10月2日電 (記者 黃會清 姜雪城) 從“借殼上市”到獨樹一幟,從牛刀小試到“逐鹿中原”,民營影視企業進軍中國電影市場之路正越走越寬,更標志著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開始躍進新階段。還是在中國電影持續下滑的困難時期,獨具慧眼的民營企業卻從中看到了“金礦”,縱然當時中國電影還對民營企業說不,民營企業家們卻走出了一條借“國有指標”之名拍電影的變通之路。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政策上還只允許國營16家制片廠拍攝故事片的情況下,就有非國有資本投資電影攝制。盡管連“出品署名權”都沒有,可是民營經濟不戀虛名、注重實際的作風使其介入拍攝的影片佳作頻出,也使沉寂的電影市場泛起春潮。《過年》《找樂》《與往事干杯》等影片廣受好評,而陳佩斯投拍的《編外丈夫》《太后吉祥》等喜劇電影平均利潤達到了38%,令業內人士稱奇。 民營經濟“暗渡陳倉”式的悄然介入電影業前后長達十幾年,直到1997年以后,伴隨著電影改革的腳步,民營企業在電影行業逐漸取得了制片、發行、院線等各條產業鏈上“準入證”,攜體制、資本、專業市場運作技能、人才等方面的諸多優勢,民營影視企業迅速走向成熟與壯大,當仁不讓地走到了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前臺,并正在成為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 從發行來看,在2003年6月,北京博納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上海金棟相影視制作公司、廣東大和影業有限公司、成都峨影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北京聯盟娛樂傳媒投資有限公司、中國華億音像實業有限公司等7家民營企業結束代理發行的局面,正式拿到發行執照。其中,新畫面公司、博納公司迅速成長為令傳統發行企業側目的新興力量,博納公司接近壟斷香港影片在國內的大部分發行,新畫面公司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別依靠《英雄》和《十面埋伏》兩部影片,簡直具備了在中國電影市場呼風喚雨、左右票房的神通。而從制片來看,僅2002年,民營影視公司和其他社會力量投資電影的比例已經達到三分之一強,華誼兄弟、新畫面、北大華億、世紀英雄、海潤影視等民營企業出品的影片成為票房保證,占據著全國各地影院的主要票房。《英雄》《臥虎藏龍》《大腕》《和你在一起》《手機》《十面埋伏》等近幾年能攪起市場波瀾、吸引注意力的影片無一例外都貼著“民營制作”的標簽。 在影院建設方面,民營企業投資已成為大城市影院建設的重要資本來源,如去年成都紫荊影城、廣州飛揚影城都是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達到國內一流水準的現代化多功能、多廳、數字技術電影城。在浙江,橫店集團于2003年7月以1600萬元的競標價擊敗競爭對手上影集團,購得杭州市電影公司39%的股權;橫店集團亦參與了在中國電影市場有重要分量的院線之一、浙江時代院線的股份制改造。中信文化2003年率先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民營電影院線--世紀環球電影院線公司。概括起來講,民營企業大多已基本上完成了在電影業創業的階段,并且站穩了腳跟,有一部分民營企業在1997年到2004年這段時間,通過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經營特色、優勢市場,掘得進入電影市場后第一桶金。去年,民營資本投資了96部電影,占全年140部國產電影出品量的68.5%;國產電影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營公司參與發行創造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