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中國保險市場聚焦 > 正文
 

透視壽險謎團風光后的寒冬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8日 10:07 解放日報

  一個處于巨大上升空間的產業,一個去年還風光無限的市場,突然之間連續上演“罕見”的負增長———2004年的壽險業,叫人大跌眼鏡上海保監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上月底,今年上海人身險保費收入158.29億元,同比下降6.40億元,降幅為3.88%。

  壽險業怎么了?透過種種現象和業界眾說紛紜的解讀,我們發現,類似的謎團和陣痛,事實上曾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時間一次次重演……

  風光后的寒冬

  上海的保險業在深度和廣度上領先境內其它城市,但與新加坡和我國香港等國際大都市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按照通常的理解,差距就意味著潛力。

  但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毫無征兆地突然下滑。去年,上海壽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幅達兩成,然而今年第一個月,就出現了同比跌幅達11%的深度下滑。此后,除了在4月份出現少許回暖跡象外,在其它月份,壽險保費收入一直負增長。

  風光后的寒冬格外冷。但更令壽險公司頭疼的是,擺在面前的難題并不僅僅是保費收入的下滑,問題多點呈現。比如保險營銷員隊伍的萎縮———就在短短一年間,上海4萬多人的壽險營銷員隊伍,一下子流失了10%。盡管有保險公司清理營銷員隊伍的因素,但大多數保險公司都感到,現在的營銷員,沒有那么好招了。

  又比如資金運用渠道的狹窄———盡管2004年,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呼聲很高,但資本市場的深度下滑卻讓很多保險公司望而卻步;不久前,中國人壽等幾家上市保險巨頭披露的中報均顯示,投資收益大幅下滑。

  加息傳聞,又使老百姓保險熱情進一步降溫,保戶持幣待購壓力劇增,因為現在壽險產品的年收益率都在2.5%以下,一旦加息,保險公司還有可能遭遇潛在的退保風險。

  市場沒有飽和,也沒有明顯的外部因素。壽險業為何出現拐點?

  轉型的代價

  “前幾年壽險市場沖得太猛了。”

  業界普遍流傳的一種感慨,隱約道出了問題的核心:前幾年壽險市場的風光,靠的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勢頭雖猛,卻難以持久。

  本世紀頭幾年,上海壽險業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遞增。人們的目光被牢牢吸在了“量”的增長上。光環之下,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種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方式,潛伏著許多危機。盡管未來市場潛力巨大,但經歷數年的擴張后,在宏觀經濟環境的作用下,壽險業不可避免進入盤整期,一旦“速度”的光環消失,粗放型增長模式固有的弊病便很快顯現。

  保險營銷員隊伍問題,就是一個例子。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友邦保險率先在上海引入保險營銷員推銷保險模式,之后很快被其它保險公司仿效。為了追“量”,保險公司大量招募保險營銷員,挨家挨戶地“掃樓”推銷盛極一時。但弊病很快顯現———大肆招募的營銷員良莠不齊,由此引發保險糾紛與保險規模一起“與日俱增”,進而開始影響整個保險業在公眾心目中的誠信度。一位業界人士曾痛心地表示,保險營銷員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為什么現在很多大樓都貼出告示“保險推銷拒絕入內”?對保險這樣一個以誠信立本的行業來說,因誠信危機帶來的隱性損失,難以估量。

  保險產品結構問題,又是一個例子。前幾年,壽險公司推出的大多是躉交產品,即一次交齊保費。從短期看,當年保費收入增長很快,但事實上,這是在透支未來數十年的收入,而且利潤較低,必須每年開拓大量新客戶才能維持運轉。一旦市場有變,比如今年宏觀調控,公司的經營效益就會面臨考驗。

  痛定思痛,壽險業開始主動謀求轉型。一項調查顯示,保險營銷員的學歷和素質,與其業績呈正比。意識到這一點的壽險公司,紛紛改變大肆招募營銷員的傳統做法,開始著手清理營銷員隊伍,有的公司甚至對單筆業務的金額作出最低限制,提高營銷員的素質門檻。與此同時,保險產品的結構開始調整,躉交產品的比重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分期付款的年交產品,這樣一來,保險公司每年都有了一塊穩定的收入,細水長流,不至于大起大落。因而,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今年保險收入下滑,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動轉型的結果,因此這種下滑是短暫的,不久就能收復“失地”。事實上,上海壽險保費收入的跌幅,已經比年初小多了。

  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不管是被動盤整,還是主動轉型,上海壽險業正在為以往粗放型增長模式付出代價。

  但愿不重演

  加快縮短產業成長期而導致邊際遞減效應過早出現的現象,似曾相識。

  理論上,市場前景很好;現實中,迅猛增長后突然滑落———壽險業大起大落的謎團,并非個案。類似的案例還在不同行業輪番上演。在制造業領域,從早年彩電行業的劇烈起伏,到現在汽車業的下滑,前后對比之鮮明都讓人印象深刻。服務業領域也不例外,網點數量,曾一度被認為是很多企業制勝的關鍵,但對于“量”的不切實際的片面追求,卻帶來新的麻煩:便利店數量的激增,使得大多數店鋪處于虧損狀態;前幾年,多過米鋪的銀行網點,不少也開始成為一種“棄之可惜”的負擔。

  這些現象的背后是一個共同的怪圈:在高速發展的機遇面前,“量”的誘惑總是難以抗拒,往往到市場萎縮的時候,才引起人們對“質”的反思,而這時候,過高的轉型成本已經不可避免。更值得注意的是,轉型的痛苦往往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在下一輪高速增長中,粗放型增長方式又會占到上風。

  如何將這種代價降至最低?“藥方”其實很明確:加速主動轉型。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整個保險業梯度差別很大,而上海是最有條件轉型的市場。轉型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以往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往往集中于保費收入,大家想盡一切辦法把保費拉來,然后出了事進行賠償。這種經營理念已經越來越難以被市場接受,甚至造成客戶的反感和抵觸,改變這種低層次競爭方式迫在眉睫。又如,怎樣恢復社會對保險業的信任?營銷員隊伍門檻的提高是關鍵,高素質高學歷的營銷員,將成為保險行業未來爭取高端客戶市場的利器。此外,保險競爭將越來越殘酷,壽險公司還需要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預防加息帶來的沖擊,保險公司還得給手中的錢,找到新的投資渠道,真正實現保障和理財的雙重功能……

  壽險業上演的故事值得其它行業借鑒。盡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各界已經開始大聲疾呼“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但事實上,直到現在,健康、平穩、可持續發展依然是各個行業面臨的艱巨課題。可以預見,在宏觀經濟發展日趨穩健的大背景下,在注重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協調的大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有更多被“高速增長”掩蓋的隱患變得顯而易見。量與質這對矛盾,將繼續考驗國內各行各業的承受能力。

  這一幕何時不再重演?這個話題的答案依然有些沉重。

  本報記者 陳春艷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維他小子
營養健康維他小子
張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