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低風險 森林銀行設置綠色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7日 12:50 經濟參考報 | |||||||||
本報記者 勾曉峰 你相信有“零風險”,最高年收益率卻達40%到50%的投資項目嗎? 你相信這種投資項目就在我們身邊、門檻低到人人都可以參加嗎?
這聽起來像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正是眼下各種類型的一些“造林”公司,在向投資者兜售項目時所用的宣傳用語。 近幾個月,在北京、天津、遼寧、內蒙古、河北等部分北方省市,一批以“合作造林”為開發項目的林業公司開始活躍于公眾視野,他們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地讓人們相信,將自己的積蓄投資于他們的項目,是絕對保險且擁有高額回報的“森林銀行”。 但是,記者經過調查發現,事情并不是都像宣傳詞中說的那樣美好,收益和風險之間的搭配,并沒有超出人們生活中的經驗。而一心想得到“天上掉的餡餅”的人,則最終可能掉進一個“綠色的陷阱”。 高收益低風險的誘惑 北京,石景山區魯谷小區,一名西裝革履的促銷員正在向一對前來咨詢的老夫婦說著:“您放心,我們絕對是有保障的。”而另一名促銷員則在路邊向過往的人們發放著傳單。 他們都受雇于一家外地造林公司,推銷的正是“合作造林”的投資項目。相同的一幕,還出現在北京的小區、街道、商場、超市等不少地方。 類似這樣的造林公司,并不是今年才出現的。2003年下半年,北京就相繼出現了20多家造林公司,主營項目都是“托管模式”的合作造林,林地一般分布在北京郊區,相對規模不大,投資額較高,許諾的回報額也不大。 但近期,一批新興的造林公司進入公眾視野,他們一般跨省經營,在北京、天津、遼寧等北方省市中迅速擴大影響,吸引人們的注意。他們經營的項目依然是托管式合作造林的投資項目,但規模更大,許諾的回報也更誘人。 這些公司一般是這樣介紹所經營的托管式合作造林項目:以10畝、20畝為一個單位定價銷售,投資者只需付給公司相應的資金,就可獲得單位面積林地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公司將負責種植、養護、采伐、銷售等相關的工作,而未來林地的木材收益則歸投資者所有。 具體到收益率,宣傳資料上是這樣說的:公司一般在林地上種植各類速生楊樹,7到8年成材,每畝的木材蓄積量在15到30立方米,按照目前的市價每立方米木材500到600元人民幣,即使扣除10%左右的損耗,每畝最低收益也可達到7500元,最高可達到15000元以上。按每畝投資2000到3000元計算,年收益率高達20%到50%(單利),是目前銀行存款利率的幾十倍。 這么高的回報率,即使是不了解“市場行情”的普通百姓也會犯疑:風險是不是很大啊? 而這些公司對此都不約而同地打出了“零風險”的旗號,他們是這樣解釋的:林木生長有規律可循,產出量變化不大;公司負責林木養護,保證最終產出量底線;中國木材需求呈上升趨勢,未來木材價格只漲不跌;保險公司承保,天災可獲賠償;公司提供最終銷售低價保障,采伐后最低按照保障價格收購…… 這一系列的措施,似乎將投資者想到或沒想到的風險全都規避了。另外,為了進一步打消投資者的疑慮,這些公司還搬出了各類國家公布的促進林業發展的文件,向投資者演示政策上的保證。而且,他們都強調,一旦投資者購買了林地,他們將負責辦理林權證,未來采伐時則辦理采伐證,以確保一切經營在合法的情況下進行。 符合政策的投資方向,手續齊全的經營證件,妥當的風險保障,以及最吸引人的高額回報率,一切似乎都準備妥當,沒有什么再擔心的了。 “只要你把錢給我們,剩下的什么都不用你操心了,到時候等著點錢吧。”一位推銷員對投資者這樣說道。 高回報:理想狀態的最大值 在競爭日益激烈,市場利潤率普遍下降的今天,難道真的有這么一片世外桃源,可以安穩地坐享其成?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這些項目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高額回報的誘惑,最高年利潤率50%,即使按照單利(即上年利潤不計入下年本金),8年后的回報也是投資的4倍。如果按照最低的20%的回報率計算,8年后的投資也至少會翻一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公司提供的數據,就會發現這樣的回報率更像是一種理想。 在造林項目中,投資者的收益,就是林地到期采伐的木材的銷售款。所以收益公式是這樣寫的: 每畝木材收益=每株木材蓄積量×每畝株數×木材價格 這些公司一般給出的數據是這樣的,每株楊樹8年后胸徑(用來評判木材質量專用術語)26cm到28cm,材積量達到0.45到0.54立方米每株,每畝55至66株,每立方米木材500至750元不等。 有意思的是,不同公司對這些數據有著不同的組合,如果將每株樹的材積算作0.45,那么每畝就按照66株來計算;如果每畝按照55株計算,每立方米的木材就會賣到600元以上的價格。 這么一算,每畝的收益怎么樣也能達到14000元人民幣以上,如果按投入3000元計算,年利潤會超過40%,公司還常常特別注明,這是常規估算。 這真是一般情況的估算嗎?記者向一位多年在林業工作的專業人士王先生請教,他表示,這些公司在宣傳上的收益數據有些不實。 王先生介紹說,種植經濟類采伐林,首先就要先明確其材質用途,是作為造紙木漿原料用的紙漿林(薪材林),還是作為木材加工的鋸材林。兩種用途的林木,在種植密度、采伐年限、成材效果以及最后的價格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由于樹木最后的成材效果(即胸徑)與種植密度有反比的關系,也就是說,種的越密,樹就相應的長的較細。所以才要格外注意林木的用途。 據王先生多年的經驗,如果最后要取鋸材,那么每畝40株左右的密度是比較合適的,如果要種到60株以上的密度,還希望基本都達到26cm到28cm左右的胸徑,就比較困難了。 之所以要強調木材的胸徑值,是因為胸徑值直接關系到樹木最后的材積量和木材的價格,按照業內通用的《一元材積表》計算,胸徑28cm的楊木最后可產材0.6立方米,而胸徑21cm的楊木最后可產材卻僅有0.3立方米,相差了一半,兩者的價格也有天壤之別。 那是不是這些公司采用的都是新品種的樹,可以做到種植密度和木材材質兩不誤呢? 黑林楊是某公司力推的“新型”林木品種,但林業專家告訴記者,“黑林楊”目前已有多個品種型號,各地林科院培養的不同樹種,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據黑龍江林科院提供的材料,他們培育的黑林楊品種“美黑3號”,是經濟采伐林木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抗凍耐病蟲等特性,但9年后生長結果不過“平均胸徑20.78cm、材積為0.2214 m3”。 另外,王先生還對公司宣傳的500元到750元每立方米的木材價格表示懷疑,他說,與工業品有出廠價和市場價的區別一樣,木材在采伐地的價格,和工廠采購時的木材價格肯定不同,前者必然要低于后者。 吉林省紅石鎮伐木場提供的價格表中,胸徑26cm到28cm、長6m的原木價格為520元/立方米,而這種木頭在重慶臨江縣營林采運公司處則被稱為“特選大徑材”,價格不過560元/立方米。 按王先生的估算,如果種植鋸材林,每畝40株,最后85%的成材率,達到26cm左右的胸徑,收購價為550元/立方米,那么最后每畝的8年后收益應在1萬元左右,扣除前期投資3000到4000元,按單利計算年收益率為20%左右,按復利計算則年收益率為12%到15%之間,“沒看出來比投資別的行業的利潤率多多少?”王先生說。 王先生最后是這樣評價一些造林公司提供的收益公式的:要求樹木長到最佳狀態,而且要高密度的種植,最后能以市場價而不是伐木價賣出,理想狀態下最大值的乘積,構成了這樣的“常規”結果。 零風險:不切實際的投資童話 托管式的合作造林項目中,零風險是另一大賣點。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提出了“零風險”的口號,但所有的公司都向投資者表示,公司保障可以將風險降到忽略的地步。 他們提供的保障主要為三項:一為證照齊全的合法經營,投資方向符合國家政策;二為保險公司的承保協議,在遇到天災時保障本錢;三為市場前景看好,價格預期走高,即使遇到價格問題,“公司也會按照保護價收購”。 三項保障,政策風險、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似乎都被規避了,難道這真是一個坐享無風險收益的投資童話嗎? 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的木材需求量為3.7億立方米,而2002年國內的木材供給量只有1億立方米,大部分依靠進口。為了緩和木材供需矛盾,2002年,我國啟動了六大林業工程的最后一個工程——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工程,計劃在15年內,建設約2億畝速生豐產林,縮小木材需求缺口。 為促進林業發展,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投資林業建設。從這一點來說,投資造林是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 但專家表示,符合政策方向并不意味著其具體經營模式也一定符合政策法規。例如,2003年11月17日,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采取措施落實嚴格保護耕地制度的通知》,規定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發展林果業,和不準占用基本農田進行綠色通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如果公司占用了耕地進行造林建設,同樣是違法行為,投資者就可能受到損失。 一些公司強調自己可以為投資者辦理《林權證》,但《林權證》也并非“萬能證書”。 據國家林業局人士介紹,《林權證》只是投資者擁有某片林地的證明,與土地證一樣,“只是個證明而已。”只是表明投資者對這些林地擁有所有權、收益權、處分權等,國家并不保證投資者的收益。另外,投資者一旦獲得了《林權證》,他在這塊林地上只可以造林,即使林業行情不好,也不能隨便將林地改為他用。 自然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據保險公司經營人士介紹,目前大多數造林公司投保的是森林火災保險,部分公司擴展了一些責任,包括風災、水災、雹災、盜伐、蟲災等,而他們只保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就算是盜伐,也是作為擴展責任的。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原因造成的林木損失,不在我們理賠范圍之內。 而據業內人士王先生介紹,保險公司對天災損失的認定有著很嚴格的規則,如果不是造成樹木死亡或大規模損失的,一般是不會給予理賠的。比如說,一些公司的林場選在了內蒙古的半荒漠地區,在地理上屬于溫帶草原地區,并不一定適合高大喬木的生長。風沙、干旱都可能會對林木造成損壞,如果沒有造成死亡卻使得樹木生長緩慢,最后的損失保險公司是不會理賠的。 當然,最大的風險還是在于市場風險。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崔建華就認為,投資造林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項目,周期比較長,可能遇到的干擾因素也較多。特別是市場風險,更加難以預測,對投資造成的威脅也更大。 他認為,現在木材緊缺,木材價格較高,但不能就此斷定今后木材價格會一直上漲。價格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不能簡單地說需求缺口大木材價格必然就上漲,尤其是用現在的供需數據去套8年后的市場是很不嚴謹的。而且,相關的其他市場因素也可能會對木材價格造成影響,例如,國內木材市場放開,國際上的廉價木材進入中國市場后對價格的沖擊等。 另外,公司的經營風險也不可小視。7到8年對任何公司來說都是經營上的一種挑戰,如果公司在這期間的經營遇到困難,甚至破產,那么對投資者來說將不啻為一場惡夢。 專家表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投資肯定會有風險。零風險的投資或者所謂“基本趨近于零”的投資,是不切實際的。 警惕“造林運動”中的渾水摸魚 雖然不少造林公司所宣傳的“高回報、低風險”有虛假廣告、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但真能種出廣袤的森林,于國于民依然是功在千秋的好事。然而,這里要提醒投資者注意的,是一些借“造林”之名,行“圈錢”之實的渾水摸魚者,他們才是真正的“綠色陷阱”。 目前造林公司規劃的林地規模大多不小,有幾萬畝,幾十萬畝甚至上千萬畝的。如果按照一畝投資額3000元來算,那么這些公司從投資者獲得的資金少則幾億,多則幾百億。這么大的現金流量,誰來監督其使用,又有誰來監管資金流動。 一畝地66株樹苗的價格不過幾十元,而花費在土地、灌溉等方面的初期投資最多幾百元,投資者的資金大多要用于未來幾年內的服務。花錢買跨度達七八年的未來服務,投資者是否可以得到保障呢? 8月17日,北京市工商局、市公安局聯合宣布了2004年上半年對傳銷和變相傳銷的查處情況。會上,工商局人員提醒北京市民警惕“合作造林”,表示目前正在調查其是否涉嫌虛假宣傳及傳銷。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一些林業投資公司原先的股東已經發生變化,而且新換的股東原先曾經從事過傳銷。 除了傳銷者,造林還受到非法集資的威脅。今年7月中旬,有北方第一非法集資大案之稱的“山西璞真集團特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在山西晉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璞真集團的6套集資模式之一,就是合作造林模式:客戶作為投資方,璞真事業機構作為接受委托方負責組織實施“速生豐產林項目”,按照委托合同,客戶每投資1萬元,璞真承諾五年后回報2.2萬元,25年后回報50萬元。 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解釋,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而對非法集資判定的根本特征是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以及有承諾給出資人還本付息的行為。 依照以上特征對比目前的一些造林公司,看看他們的背后,是否有違法暴富的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