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征 愛汽車還是愛資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9日 15:50 《財經時報》 | |
一家深圳起步的民營企業,有自己獨步天下的產品,11年來,做出一個龐大的汽車服務市場,一年有5000萬元以上的利潤,而且,30出頭的創始人,手握香港、美國兩家上市公司,并且收購了數家行業內配套企業,相當不錯。除了光環下的榮耀,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它,至少明了它晦澀的資本線路圖 本報特約撰稿 徐迅 在香港資本市場展露頭角的內地中小型企業都有相同的特征:家族經營、股權集中、類似夫妻老婆店,還有就是盤子小,發行股票也就一兩億股,市值在數億港元內,股價也多平宜,他們的融資能力往往備受考驗。 但活躍者并不因為這些局限性而放棄,他們把登陸香港資本市場視為勝利第一階段,再把做大企業作為未來目標,這是一條漫長的荊棘路,但已經上了“賊船”的企業家們如何放棄? 廣東第一家以H股身份上市香港創業板企業元征科技(8196,HK)是這一描述的類似者,創立公司11年,從小型計算機公司做起,做到中國汽車電子檢測設備的先鋒企業,2000年營業收入3000多萬元,利潤1000多萬元,2003年收入達到2.09億元,利潤5153.5萬元,4年營業額翻了約7倍,利潤也漲了5倍。產品也多達數十個,銷售到20多個國家,儼然一個“汽車后市場”推動者。 折騰了9年的元征科技,2002年10月搶灘香港資本市場,但2004年9月6日,這家公司股價只有1.98港元,市值3.99億元,還是市場中的小兒科。2004年9月6日這一天,46萬港元就把股價打下來6%。 這是一家不會有太多關注的企業,但它多年來在資本領域的行動其實異常活躍,小有小的玩法,也有小的獨特之處,這倒是吸引我們之處。 上市2年實施3輪融資 需要了解的是,把元征科技從一個3000萬元營業額的小企業完全“改裝”,推到香港股市的“高手”是臺灣客京華山一,他們擅長的技能在此發揮充分,我們很快看到一個扎根于中國龐大市場的汽車維修行業上市公司,在理論上,100億元的汽車市場會有150億元的后續維修市場,這是吸引海外基金投資者的厲害之處。 有高手相助,元征科技上市不到2年時間,已經實施3輪融資,2輪成功,拿到1.8億多元的現金。 粗略計算,2000年到2004年中期,元征科技本身經營利潤累計1.5億元左右。從2002年底上市到2004年中期,手頭現金累計接近3億元,但公司管理層一直在喊錢不夠,要8000萬元拓展上海的升舉機生產基地,1.3億元投向生產車輛平衡機、輪胎拆裝機、汽車電子設備的深圳工業園。又傳出消息說,在沈陽、成都及武漢經營汽車用品百貨零售公司,銷售車用香水、音響、美容用品等,每間店的投資成本約百萬元。它更計劃2005年底前在中國開設8間分店,元征希望可以藉此增加集團的知名度,吸引外資加盟籌組合營——這些和原來主營業務完全不同,公司說是新的投資方向。 我們也需要關注元征一些新動向:在美國通用旗下AC德科、日本最大的汽車服務用品連鎖企業澳德巴克斯、德國博世等國際品牌大舉進軍中國汽車服務市場的時候,它卻發出看好、并增加海外市場比重的信號,要把國內市場比例從75%降到60%,這有點令人摸不著頭腦。 因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2004年1-7月,汽車累計產銷303.05萬輛和289.79萬輛,產銷率同比分別增長23.5%和20.6%。元征科技似乎有別的考慮。 也許應該問:是不是國內競爭太過激烈?是否元征產品在國內市場不好賣?還是國際市場的無限想象力可以給投資者另一個期望空間? 回到2年前,我們來看看元征的資本路。 上市集資6520萬元 2002年3月21日,元征把每股1元一拆十,每股拆細到0.1元,這是這家深圳起步的民企跋涉資本市場的第一步。 半年后,它向機構投資者配售新股1.1億股,每股發行價0.72元,獲得1.02倍認購,集資7920萬元,扣除承銷費用1400萬元,凈集資額6520萬元,毫無疑問,這是一筆不大的買賣,承銷費用之高也令人咋舌。 其實,當時的港股低迷,對內地民企的不信任氣氛濃重,不利新股上市,元征創始人劉新透露:招股價原來在1元以上,最后下調了4成,集資額少了3000多萬港元,強行搶灘的意圖很明顯。但元征作為廣東第一家以H股身份上市香港創業板企業,還是引起關注。 只是資本市場不領情。10月7日,上市首日就跌破招股價,成交只有48.5萬股。但操盤莊家表示:大市持續低迷,自然不利新股表現。 之后,元征很主動公布2002年1-9月的業績,盈利約2941萬元,2002年12月18日,股價首次突破1港元大關。 2002年業績確實讓投資者嘗到甜頭,全年營業收入達到1.05億元,凈邊際利潤率保持在35%,負債率只有14%,坐擁7646萬元現金,財務健康。公布年報的2003年3月25日這一天,股價已經達到1.12港元,4月1日,又拉出1.30元。 配股集資1.096億元 這是一家慢熱的企業,到2003年7月10日,突然成交量放大10多倍,這一天,元征宣布配售8000萬股H股(占擴大后已發行總股本的15.4%),每股定價1.37港元,集資總額1.096億港元,目的是投資上海的新生產基地。 這一筆集資在2003年10月才完成,6名機構投資者給了1.2億港元,凈集資額1.13億元,每股作價1.5元港幣,當時股價已經高攀到2元以上,最低也在1.80元。 正好,元征科技上市一周年,這家總資產4.65億港元,市值不過4億多的企業,一下子把股本擴大1.9億股,從股市集資額達到2億元,是內地去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民營企業中不多見的資本高手。 在2002年10月元征股價曾最低在0.66元,一年來一直大漲小回,拉出一條大陽線,2003年11月初股價已經躍到2.20元以上,一年的升幅超過240%,這也是一個中國民營企業的奇跡。對股市投資者來說,元征科技是家好企業。 2003年上半年元征的營業額增長46%至4970萬元,毛利率54%,純利增長39.5%至1390萬元。基金經理們計算出目標價根本不會超過2元,但市場不理會,元征市盈率一度高達18倍。 我們都驚嘆這家企業的創造力,但它比我們想象的更有特色。 發債集資1000萬美元 一個月后,2003年11月4日,它的股價已經上到2.275港元,它突然宣布發行800萬美元(6240萬港元)可換股債券,發行對象是一家1994年成立的私人基金Russell AIF Asia II,L.P.(亞洲興業基金發展有限公司AIF Funds Management Limited或AIFML旗下,管理超過10億美元的私人證券基金),初步換股價1.6港元,債券票息為2.25%,債券發行一年后就可以換股,一旦私人基金Russell AIF Asia II,L. P.全部換股,將持有元征6.98%。 集團宣布這次凈集資5950萬港元,其中4310萬港元將用于興建深圳的新公司總部,另2000萬港元用于還債。 但是換股價1.6港元明顯偏低了,比當時停牌價2.275港元折讓29.67%,復盤當天股價跌4.4%。 市場在置疑,財技高手隨即放出利好:元征2003年首9個月營業額達到1.43億元,純利4182萬元,同比勁增42%。很快,股價復升至2.30港元。不久,公司宣布重新制定發債配股條件。 到了2004年3月8日,新的可轉股債券方案出臺,總額增加至1000萬美元,換股價調高至2港元,凈集資額大漲至7463萬港元。操盤手胃口大得很。 其實,在2003年的年報顯示,公司截至該年底,持有現金1.73億元,負債率只有28%。 為什么要這樣著急融資?除了公司說的要投資滬深新的生產基地,是否還有什么計劃?但,元征需要很多錢的態度很明顯。 這難免令市場生疑,每年有很好的利潤,如何會這么缺錢?2003年3月元征突然宣布延遲發布2003年業績,這多屬審計師進一步索取資料,顯示公司財務可能有問題,容易令市場有負面想法。而且也給掌握了內幕消息的人有更多時間利用有關消息圖利。 資本市場的活躍者 2個月后,5月初,元征終于公布業績,2003年營業額2.091億元,利潤5153.5萬元,但審計師發布保留意見:無法確定7402萬元存貨盤點是否有錯;5230萬海外銷售沒有海關清關等文件;未付所得稅696萬元、增值稅2216萬元,公司未做出滯納金、罰款撥備。這些“問題”數額之大,足以影響當年的業績。 2004年6月的股東特別大會,1000萬美元的發債計劃被股東否決,老股東不愿意權益被攤薄,新股東也不滿意一些條款。頑強的元征主席劉新表示:將考慮以銀行借貸或以發行新股集資再集資。 元征的2004年好像不是那么順利。 這是一個外表冷靜,內里活躍的民營企業,我們看到了借助于資本市場從小到大的過程,還有不安于現狀的掙扎。雖然,營業收入飛速增長,利潤也甚為可觀,股價拉出少有的長升線,但他們在市場的活躍程度更為人津津樂道,而這家專注于汽車維修技術的企業,在財經公關方面的高超技巧也讓人嘆為觀止:出現2003年年報審計師發布保留意見后,元征管理層隨即向香港基金界透風,組織“看廠團”,準備把從未曝光的深圳工廠完全透明化。 其實很多人都不會去了解一個企業的財務變化,但看一看也可以知道不少細節。比如元征上市后,資產回報率從2001年的21.35%降到2003年的11.08%,純利率也從40.89%降到24.65%,股東權益回報從2002年的25.81%降到17.05%,市盈率則從2002年的9.77倍直升至2003年的18.92倍。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什么? 劉氏兄弟的創業故事 元征創始人劉新、劉均兄弟很有故事,1993年畢業于成都科技大學的哥哥劉新和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弟弟劉均,一起在深圳創立元征計算機公司,做計算機軟硬件小生意。公司成立于1993年7月27日,注冊資本100萬元,劉新出資95萬元,謝志堅出資5%。謝只是一個投資者,這里沒有弟弟劉均。 一個偶然機會,劉新看到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進口汽車電子診斷設備,國內還沒有類似產品,但洋東西都是外文看起來不容易,朋友請劉氏兄弟幫忙,二人感覺是個機會,隨即投入研發和汽車相關的電腦產品,1994年5月,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到700萬元。1994年11月,元征開發成功電腦化汽車診斷和測試系統,這是元征引以自豪的LE100電眼睛,1995年5月,產品開始在市場銷售。 1995年的試水受到市場歡迎,給劉氏兄弟很大信心,也確定了元征全力發展電腦汽車診斷系統的方向,他們著手開發第2代產品,可以針對各種汽車。 很快他們研究出汽車解碼器,可以擁有大量汽車數據,也奠定了在汽車服務市場的地位。1996年7月,一直未露面的弟弟劉均和姐姐劉庸,各拿出250萬元,再為公司注資,深圳元征的注冊資本達到了1200萬元。這時候的股東是4位,哥哥劉新持有55.42%,弟弟劉均持股20.83%,姐姐劉庸持股20.83%,謝志堅持有2.92%。 1996年底,元征推出國內第2代電眼睛LE150,這一產品已經介入汽車服務管理軟件和網上資訊服務,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更新不斷增加的汽車產品數據。 之后,這一創新的市場推動獲得用戶肯定,WWW.LASN.COM網絡在1997年就成為元征產品資訊平臺,1997年底,第三代電眼睛X431出來。1998年這款產品被國家科委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項目,這是元征產品真正獲得肯定的時刻。知名度也帶來大量生意機會,1998年4月元征計算機公司也被授予深圳高科技企業。1999年又被認定為國家技術成就重點企業。 之后,元征和上海通用、北京吉普、沈陽新光華晨等大廠合作,介入汽車產業核心市場。而野心勃勃的劉氏兄弟也著手參加歐美、中東的展覽會,尋求海外市場機會。 元征重組三部曲 到2000年中期,公司再次重組,劉新、劉均2000年10月26日成立新公司深圳浪曲,持股比例60:40,姐姐劉庸則在1997年持股60%成立深圳得時域,這家公司的30%股權由盧進容持有,10%由宋宏宇持有。另一家深圳杰欣公司專事投資,由張杰擁有75%股權,顧成擁有25%股權。 這三家公司很快介入深圳元征,成為未來海外上市的重要股東。 2000年11月1日,劉新、劉均分別向深圳浪曲轉讓個人持有的深圳元征的股份15.42%和20.83%,作價15萬元和20萬元。這是第一步。 同時,劉庸轉讓持有元征的15%給深圳得時域公司,再把其余的5.83%轉讓給深圳杰欣公司,兩筆交易一共作價680萬元,同樣的20.83%股權,弟弟劉均只賣出20萬元,姐姐劉庸卻賣出680萬元,當時這些屬于左手和右手的交易如何定價旁人管不著,不過僅此一役,元征的新框架開始出現。這是重組的第二步。 原先的個人投資者謝志堅從1993年堅持到2000年,也免不了要出局,他持有的元征2.92%股權,以35萬元價格轉讓給王學志。王現年67歲,1998年加入元征公司,之前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教授,汽車診斷和測試工程專家。這是第三步。 此時,劉新還是大股東,持股40%,深圳浪曲持股36.25%,深圳得時域持股15%,深圳杰欣持股5.83%,王學志持有的元征2.92%股權,2001年6月1日,元征計算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發行3300萬股面值1元的內資股予發起人。股本隨之擴大為3300萬股。 擅長收購的另類元征 一旦重組完成,元征就開始擴充產品線,劉氏兄弟很有策略,他們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開始收購行動。 2001年元征斥資190萬元收購專門開發汽車懸掛測試平臺的上海振源100%股權,這一收購價為上海振源賬面凈值的3.9倍,因為技術的互補性,投資者認為值得。 2002年,元征大刀闊斧擴充,不久又成立從事公司產品裝配、測試的深圳元和公司,上市公司持有90%。 同年底的另一次收購讓元征變得有特色,劉氏兄弟花費100萬元人民幣就把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OTC上市的Linux軟件企業深圳藍點收入囊中,這家當年在美國買殼的中文Linux公司上市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到2002年前后,每股已從最高時的22美元直落到0.08美分。劉新很清楚:元征的汽車電腦產品以Linux技術為基礎,做汽車行業相關應用設備與系統的開發。 對于收購,元征的人很低調,但策略清晰:配套產品和擴充產品線。2003年,元征母公司再次收購國內第一家運政網絡運營商——西安亞橋軟件,這家面向物流、供應鏈領域和交通信息化提供應用軟件服務及網絡增值服務的專業化公司資產總值超過2000萬美元,中國著名的風險投資基金——上海聯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美林證券集團、上實集團龍科創業風險投資基金都曾經是投資人。元征借其在汽車維修行業的整體信息化建設方案獨特能力,介入另一個新市場。 同時,元征還在上海以6800萬港元收購國內最大的老牌舉升機生產企業——中、意、加三方合資的上海寶得寶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后者原隸屬江蘇通潤機電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舉升機生產基地。依此,元征在上海嘉定縣安亭圈地,建設亞洲最大的舉升機生產基地。 為了這個上海項目,元征今年6月用8萬美元收購負責歐洲銷售的元征德國公司,元征科技和元征德國再投入1000萬美元成立合資的上海元征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元征上海),這家合資廠經營上海的元征舉升機生產工廠。這是多么拐彎抹角的投資計劃,因為上市公司全控元征德國,也間接全資持有元征上海。 我們僅僅通過上市公司的投資計劃得以看到元征在上海、深圳活躍的身影,其實2003年7月融資1.096億的配售行動,都是為了收購上海老牌舉升機生產企業和建設上海生產基地。而元征透露的信息中,很少這些細節。 很多高歌猛進的華麗外表和低調躲閃的隱秘行動,都帶來很多疑惑。比如,所有的財務數據顯示,在投資和收益之間,元征的管理者一直在尋找他們的平衡點,不斷融資就是表現。 不過,劉氏兄弟身價2億多,在中國富豪榜已經榜上有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