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夢話(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21:54 《新遠見》雜志 | ||||||||||
夢的發端 1991年底,時任國家體改委對外開放處處長的王飛欣對14座沿海開放城市進行考察,北海是最后一站。讓他沒想到的是,正是這最后一站改變了他的命運。 剛到北海的王飛欣很快進入了時任北海市副市長的任玉嶺的視野。 任玉嶺,原在國
1991年12月26日,偉人毛澤東的生日,對北海來說意義同樣不凡。 那天,任玉嶺找到了王飛欣,王飛欣找到了當時也在北海的體改研究者馬小林,三個人在賓館里討論北海的發展。正是在這次非正式討論中,誕生了決定北海未來命運的“連片開發土地”的想法。 此后,方案幾經討論,參加者包括北京四維集團和天津某大型企業。不到一個月,方案最終形成書面文字,擺在了上任不久的北海市委書記王慶錄的辦公桌上。 “我們的方案提前了半步。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方案立刻推出,其他地方還沒有緩過勁來呢。”王飛欣回憶說。 即使在今天看來,這個設想仍具有十足的創新味道。“我們絕沒有違反國家土地政策。相反,由北海開始,土地轉讓這種形式迅速在全國展開。這是任何一項全國性的重大改革都未曾出現過的現象。”參與當時方案討論的一位人士如此評價。 方案的主題內容是,把土地化片成區,成立開發區,由企業運作開發區的土地。企業獲得開發區內土地的“招商權”而不是使用權,避開了國家對土地一次性規劃的數量限制。同時,以商招商的模式又最大限度地刺激了最先到達北海的大企業。 鄉鎮企業城和現代企業城幾乎同時在北海落戶。當鄉鎮企業城首批規劃5平方公里的方案擺在王慶錄面前時,他提筆寫下:“此事事關重大,宜抓緊抓緊再抓緊。”北海人至今依然經常提起這句著名的批示,在他們看來,這句話吹響了北海神話般崛起的號角。 “我們是第一家進入北海的大公司。辦理相關手續時,市政府幾十個部門的人和我們面對面坐著聯合辦公,我們有什么需要,那邊記下來立刻去辦。”曾任鄉鎮企業城總經理的馮小舟回憶說,“北海市政府從上到下憋了好幾年的勁,我們來了,他們終于看到了希望。” 從鄉鎮企業城開始,北海迅速成立了11個開發區。每個開發區都由一個企業獨立運作,負責對開發區內數平方公里的土地招商。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開發區實際上充當了小政府的角色。 “我們提要求,政府想方設法滿足,大家效率非常高,所以我們能留下。這里做事環境非常好,很多理想的東西都能實現,自己也感覺確實應該為北海做點事。那種狀態想起來真是讓人熱血沸騰,勁頭特別足,裝載著一批人的浪漫和理想。”馮小舟說。 任玉嶺當年的助手楊建平說:“晚上,市長打電話說,要找幾個人聊聊,我們就找來幾個開發區的老板,一聊就是通宵。全是聊北海的事,比如稅收怎么辦,工業發展怎么辦。在計劃體制下,人和企業的命運都是既定的。但在北海,我們感覺到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很多政府的事情都可以參與,可以自己作主。當時的感覺是:在北海,天變了。” 不難想象這些心懷北海的企業奔赴全國招商的情形。11個開發區就是11個小政府,這場由企業主導的全國招商行動迅速而有力。 1992年初,中央把北海作為西南重要的出海口。4月份,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區域規劃會議在北海召開,鄒家華副總理親臨指導,桂、貴、滇、川、粵、瓊等省區及成都市、重慶市和國家部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這頓使北海聲名鵲起。 此時的北海,在政策運用上實行低門檻“引鳳筑巢、筑巢引鳳”;在經營機制上讓土地直接進入市場,以地招商、以地聚財;在服務保障上簡化手續,優質高效。同時,堅持一切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不管別人議論,不分經濟成分,不問姓“社”姓“資”,一律敞開大門,鼓勵發展,先后制定頒發了簡政放權、鼓勵外引內聯、土地使用、引進人才等多項優惠政策。 “北海,就這樣被推上了、也是被逼上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北海市委副秘書長廖德全如此評價。 北海成為了全國的焦點,風頭甚至超過了海南、深圳。四川、云南、貴州等地紛紛派高級政府官員率隊進駐北海,開辟出小四川、小湖南開發區,實現了內陸城市也能開特區的夢想。同時,全國各地的民間力量也紛紛涌入。在北海市政府“三不問”(不問什么人,不問從哪里來,不問錢從哪里來)政策的激勵下,北海一下子被懷揣各種目的的人塞滿了。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