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后泡沫時代(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6日 21:46 《新遠見》 | ||||||||||
區域受損 郭夏:在泡沫經濟過程中,北海當地的市民應該算一時的受益者。但當地的資源損失很大。1992年當地政府大搞土地批租,實際上把今后幾十年開發的建設用地都批出去了,把今后幾十年建設要用的錢都用完了。并且在炒作的過程中形成的有效資產
陳耀:2000年國家專門對處置“爛尾樓”給了一些優惠政策。但直到現在,北海怎么還沒有解決泡沫滅掉以后的一系列問題? 郭夏:當時十萬買的地,幾經轉手炒到四十萬,現在就值十幾萬,賣了就虧損,只能不賣。不賣的話,新來的人開發要地,就有困難。當年買地的單位都不愿意割肉出局。這就是泡沫經濟后遺癥的一種表現,形成一個土地交易買賣兩難的利益格局。 陳耀:為什么不貼現呢? 郭夏:一賣就虧損,一虧損責任就出來了。 陳耀:有幾個辦法,托管、收購、收回、置換,如果不開發就收回,甚至中央直接干預。 郭夏:很難。據我所知黃金海岸的房地產泡沫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完。北海幾十年的建設用地都批出去了,幾十年地產投資的錢都花完了,積重難返。即使想動手術調整地權,也很難下手。利益格局錯綜復雜,政府干預也很困難。 陳耀:北海最大的受損是區域形象。泡沫經濟滅掉以后,各地投資者心里對北海產生了陰影,這個影響很長遠。 郭夏:很多移民也離開了北海,這也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陳耀:長期漂泊在外的打工者更多考慮短期的利益,所以移民也會對地方經濟帶來不穩定性和破壞性。一些外企也是這種狀況。像東莞,靠引進大量的外資發展起來,如何使這些外企 “落地生根”,是近來一直在討論的根本性問題。地方政府應該考慮如何培植他們的根植性。比如現在深圳的綠卡。 孫立平:地區發展需要人才,而有了發展的資源就會有人才。東莞外來農民工素質普遍高于本地人素質。我去過東莞,發現那里不是由市民構成的城市,甚至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工業社區,因為打工的人把在當地的需求壓到最低。所以,當地除了加工生產,本身構不成鏈條比較完整的經濟生活。地區移民能不能在遷移地區定居下來,能不能構成生活,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段成榮:我有一個普查數據,北海市吸收從其它地方來的人口一共才19萬,在整個廣西只占百分之五點幾,遠遠低于南寧,甚至遠遠低于柳州、梧州。沒有經濟基礎,人口和遷移的問題無從談起。北海市給很多外來人口的印象是,它把幾十年以后的錢都用完了,下面幾十年可能很難發展起來。北海要加快經濟發展,恢復區域形象,制度上盡可能給外來人提供更好的優惠條件。但是,固化外來人口,形成當地人口,需要整套社會制度。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