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醫療體制模式點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03日 10:39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在英國,醫院是屬于國家的,國家給予醫院全額補助,醫生是國家的公務員,屬于公務員體制中,老百姓直接去醫院看病。 點評:中國曾經走過這個體制,但醫生的積極性成為一個問題,醫生可能會認為提供服務和自己的收益沒有很大關系。激勵機制不夠,他們提供的服務可能就不夠。如果是靠市場,那么它又有反的激勵機制,即過度服務。如何平衡這兩種方式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在加拿大,醫院可以是公家也可以是私人的,病人看病的報銷由政府買單,但是病人要繳納很高的稅費。 點評:加拿大人非常喜歡這套體系,他們愿意繳納這么高的稅,因為他們有一套很好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美國,美國的醫療體制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其中70%的服務是完全靠市場的,政府承擔的不到20%,政府承擔的是老年人和窮人的醫療責任,還有10%是沒有醫療保險的。但是美國的醫療成本非常昂貴,美國的人均醫療費用每年是5000多美元。 點評:美國模式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但我們要考慮的是醫療成本。中國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這么一個低收入的水平下,我們能不能承受起這個成本成為最大的問題。 在中國香港,醫院的投入完全由政府負擔,但政府每年投入的錢有85%是用于醫生和護士的工資,營運成本占不到15%。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都是公務員,香港的公立醫院市場份額占整個醫療服務市場的95%以上,私立醫院的比例是非常小的,醫院是國家所有的,但是管理是公司化的管理。 點評:中國香港的模式有它的優點,但特殊的是,醫生要盈利他們是有辦法的,遭殃卻是病人。中國內地有一個優勢,就是人力資本較便宜,培養醫生的成本比較低,雇用醫生的成本也不高。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病人量非常大,從規模經濟上看,數量足以降低成本。中國內地應該找到一個適合的模式的,照搬任何一套模式都會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