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輸變電行業全面整合帷幕拉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31日 09:18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唐福勇 張征 8月30日,記者趕到沈陽時,沈陽已經處處飄蕩著“第三屆中國制造業博覽會”的橫幅,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中國制造業的各種重型裝備在各自的展臺里展示著各自的風采,其中,大型變壓器也高高聳立在展區里,格外顯眼。記者了解到,此前這類變壓器只能在有“原中國變壓器之父”稱號的沈陽變壓器廠生產,而今其標識卻是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廠
記者在制博會制博論壇開始前一天就中國當前輸變電行業競爭與合作的形勢,國內輸變電行業存在的優劣勢以及如何借振興東北的春風進一步強化我國輸變電裝備制造業,專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新疆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 輸變電行業存在“六有六缺” 中國經濟時報:有人士認為我國輸變電行業目前仍呈現“有規模、缺實力”、“有數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體系、缺原創”、“有單機、缺成套”及“有出口、缺檔次”的“六有六缺”狀態。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輸變電現狀呢? 張新: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輸變電產業伴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應該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規模大體排世界前列,不少產品的總產量已居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國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真正體現行業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薄弱。 輸變電產品制造業屬國家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從這一方面來看,沒有先進的變壓器裝備制造技術,特別是重大裝備制造技術,就意味著沒有掌握國民經濟的主動權和長久發展動力,就無法把握國民經濟的命脈。 從當前來看,我國超高壓超大容量輸電、直流輸電成套設備、超臨界火力機組成套設備、大型空冷火電機組成套設備及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等先進技術裝備的水平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核心技術和產品基本依賴進口,我認為“六有六缺”狀態在輸變電行業是普遍存在的。 中國經濟時報:那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您認為是什么呢? 張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基礎研究薄弱,新產品、新工藝研發的投入不足,輸變電產品制造業的原創性技術創新成果很少,忙于應付消化和吸收引進的技術,缺乏二次開發能力,陷入重復引進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是我們無法從發達國家引進最新、尖端的成果,也就是說像我們中國這么大的發展中國家,“花錢是根本買不來現代化的”。 未來五年內將是輸變電業整合加劇,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的關鍵時期 中國經濟時報:那么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輸變電業是否面臨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機? 張新:從全國來看,電力、冶金、石化等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高速發展,為我國輸變電產品制造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發展時期,帶動了整個輸變電產品制造企業的繁榮,輸變電產品市場進入了供求兩旺的高速發展新時期。但遺憾的是,這種高速發展帶來的只是企業數量的劇增。以變壓器行業為例,1995年前全國的變壓器企業只有100多家,而到2003年底已經發展到1000多家。而這上千家企業當中,具備與世界變壓器行業巨頭ABB、西門子、阿爾斯通、伊林、東芝等跨國企業產品,特別是在高端變壓器產品市場競爭的,也不過只有特變電工的沈變、衡變公司、西變和保變等不足五家企業,其余眾多企業集中在技術含量、附加值較低的常規產品制造領域,這一領域的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主要以價格戰為手段進行市場競爭,致使國內絕大多數變壓器制造企業微利,甚至出現了虧損。 從目前來看,國家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對特變電工來說是一個大好時機,作為輸變電行業最大的企業,特變電工將充分整合變壓器、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集團。 中國經濟時報:用什么辦法可以解決目前輸變電行業無序的競爭狀況? 張新:無序的惡性市場競爭不僅在變壓器行業中存在,在電線電纜、開關、二次控制等輸變電產品制造行業同樣存在。惡性競爭帶來的結果不但阻礙著我國整個輸變電優勢企業“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制造技術形成和提升,而且影響到在單機產品制造上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在成套項目工程以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高端市場開拓,進一步拉大了我國輸變電產業與世界一流輸變電制造企業之間的差距,嚴重影響到我國輸變電產業整體健康發展,因而輸變電行業“勢力的再組合、市場的再劃分、利益的再分配”已勢在必行。從國外市場經濟成熟國家的輸變電產業發展經驗看,我們認為在未來五年內將是行業整合加劇,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的一個關鍵時期。輸變電行業全面整合的帷幕可以說從原國內最大變壓器廠“沈變”被重組并購已經拉開了。 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贏得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既然輸變電行業全面整合的帷幕已經拉開,那您面對的競爭壓力會更大,合作可能也會更多,您如何看待和處理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呢? 張新: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市場經濟是強者經濟。競爭創造合作,合作孕育競爭。 在我看來,競爭者更是領跑者。由于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的輸變電市場早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經完全開放了。中國輸變電產業的優勢企業應當是在這種開放式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開放式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促進了本土企業的創新發展;競爭的環境和氛圍是整個行業主動縮小與跨國企業之間差距的有效途徑。競爭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與巨人同行是企業成為巨人的途徑。當初ABB、西門子等輸變電行業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時,我們也曾擔心強大的競爭對手會使中國本土化的企業遭遇滅頂之災。但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輸變電行業非但沒有全軍覆滅,而且得到了茁壯成長,競爭的過程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具備核心競爭能力可以與國外企業相抗衡的本土化企業。可見樹立健康、良好的心態是企業面對競爭的關鍵。 同時,從特變電工本身來看,ABB剛剛進入中國之時,我們特變電工還是一個區域性的街道小廠。總資產不足15.8萬元,負債高達73萬元。在遠離市場中心、人才中心的新疆,從事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的輸變電制造業,創業的艱難可想而知。創業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最大的壓力就是來源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但也恰恰是競爭教會了我們向競爭對手虛心學習,加快企業自身發展,努力打造核心競爭能力,企業才得以生存發展。 可以說,特變電工的成長過程,就是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贏得發展的過程。1996年前由于區域企業的特點,我們的競爭對手主要在新疆,我們從新疆優秀企業那里學習技術和管理,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使特變電工在市場夾縫中生存,并逐步成為新疆機電行業的一面旗幟。也正是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走出區域性的小市場,走向全國大市場。為此,我們選擇了上市之路。1997年作為變壓器行業首家成功在滬市上市的公司,我們將1.49億融資全部投入到對行業優秀人才的引進和高起點的技術改造當中。同時,把向國內同行業優秀企業學習,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參與市場競爭作為我們的目標。僅用兩年時間,就已進入了全國三十余個省市的電網建設中。 特變電工的幾步棋 中國經濟時報:那特變電工這十六年里是如何從競爭中抓住機遇,從而一舉成為全國最大的輸變電產品制造企業的? 張新:正是因為競爭中孕育著合作的機會,我們才能有此快速的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逐漸認識到僅僅靠自身單純的擴張是不可能迅速實現做大做強的。為此,本著雙贏的思想,依托企業當時的實力,我們開始尋求與國內行業優秀企業重組,盤活國有資產存量,避免了走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之路。 為了解決“原材料、市場”兩頭在外的問題,1998年我們在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基地——西南工業重鎮德陽,重組了當時的德陽電纜廠,為滿足國家重大裝備制造業和重大工程項目的需要,投資3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建成了西南最大的電線電纜制造和出口企業。為了擴大出口,1999年我們在天津港重組了天津干式變壓器廠,使之成為我國干式變壓器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目前,公司正投入近億元對其實施干式變壓器技術改造,意在建設中國最大最強的干式變壓器制造基地,全面服務于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鐵道電氣化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 隨著公司的產品全面進入華南地區市場,2000年我們贏得了與當時在國內變壓器行業經濟實力排名第四位的變壓器制造企業——湖南衡陽變壓器廠的兼并重組機會。重組后,公司立即投入近5億元對其實施了包括百萬千伏安、百萬伏制造能力的技術改造,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烏克蘭的技術,2001年自行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6萬千伏安、500千伏的自耦變壓器產品,并使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出口到歐洲,這在此前是沒有的。同時,該企業研制的國內首臺750千伏電抗器,使用在青海到蘭州國內首條750千伏超高壓試驗線路當中,產品的研制成功不但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而且還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超高壓產品國產化的進程。 目前,衡變公司已成為湖南省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面旗幟,2002年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先進企業。 中國經濟時報:也就是說,從某種意義而言,是企業的發展讓特變電工有了面對國外大型企業競爭挑戰與壓力的自信和實力? 張新:一點也不錯,正是由于對衡變公司的成功重組及重組后企業的健康發展,促使公司進入了較高的競爭層次。從2001年起,沈、西、保以及ABB、西門子、阿爾斯通等跨國企業成為我們在市場上競爭的主要對手。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在不斷發展壯大,為特變電工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我們先后與國內變壓器、線纜行業的國有大型企業沈陽變壓器廠、山東魯能電線電纜廠實現了強強聯合。使特變電工一躍成為變壓器全球產能最大的企業之一,其高壓電線電纜國內產值位居第一。通過對這兩個重組企業實施高起點的技術改造和人才戰略,目前沈變公司的超高壓重大變壓器制造基地一期技改,以及魯纜公司的500kV超高壓交聯技術改造已全面完成,特變電工具備了當代世界輸變電領域第一流的制造環境及由國內外院士、行業學科帶頭人、職業經理人、技藝精湛的技師組成的行業一流的員工隊伍,確保了今天的特變電工在國內外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方面,與主要競爭對手ABB、西門子等這些輸變電巨頭平等的競爭格局形成,創造了今天特變電工與西門子之間互相尊重,并在技術、市場等領域建立起全面合作,以“雙贏為基礎”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特變電工發展的實踐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競爭是推動企業變革的強大動力;競爭使我們能夠學有目標,趕有方向;競爭使我們通過持續的機制、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不斷縮小了與世界優秀企業的差距;競爭是我們贏得互惠、共贏合作的前提和基礎;競爭也使我們深刻領悟到要與強者合作,就必須在競爭中戰勝強者,自己成為強者是合作的重要平臺。 從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大重組、大聯合背景來看,競爭與合作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永恒主題。如何與全球企業建立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是未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成敗所在。這就要求中國輸變電企業要樹立起全球化的視野,對內通過深入創新培育強大的企業核心競爭能力,造就與優勢企業競合發展的內部條件;對外選擇好戰略合作伙伴,并與其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競合關系。 特變電工的四條建議 中國經濟時報:從發達國家發展的實踐來看,凡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安全的重大裝備制造業總是會得到本國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您認為我國應當從中借鑒哪些成功的經驗,進一步支持本國輸變電產業優勢企業的做大、做強? 張新:一要積極利用政策性的引導,鼓勵輸變電制造業龍頭企業集團在加快行業重組和整合的同時,積極加快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以資本為紐帶,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和系統集成能力。 從現實來看,中國輸變電制造業此前20多年來已成長起來一批在單一產品研制領域較具競爭力的企業。但僅有單一的產品技術是無法在世界輸變電產品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的。國家應當在稅收等方面出臺積極的政策引導,調動國內優勢企業進一步參與聯合、重組的積極性,特別是應當加大這一領域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的引導工作,使我國輸變電制造產業整體規模實力得以進一步加強。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輸變電產品上下游優勢企業之間以資本為紐帶的強強聯合,合理延伸輸變電企業的產業鏈條,應鼓勵優秀一、二次輸變電設備廠商、設備制造廠商與優秀的設計研究院、工程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工作,以此盡快提升行業的集中度和系統集成能力。 二要堅決執行以市場換技術的既定方針。依托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政策支持,給予國內輸變電產品制造業龍頭企業更多參與國內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的機會。 以市場換技術是我國輸變電企業盡快掌握世界一流研發技術的便捷渠道。為此,今后在核心技術引進領域,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對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進行捆綁招標,跨國企業提供的核心技術,必須實施本土化的生產,給中國輸變電行業優勢企業更多地參與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的機會,以此來學習和掌握國外的核心技術;利用重點工程加快核心技術本土化二次開發,以形成我國輸變電制造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研發能力。以此降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本,保障國家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并通過本國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引領國內行業升級,產品更新換代,這是振興輸變電重大裝備制造業的必由之路。 我們呼吁國家能夠盡快出臺并實行鼓勵使用國內制造的重大技術裝備的政策,以便引導全社會能夠從國家利益至上的角度,在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盡可能多的選用本土優勢企業的產品,扶持本土優勢企業的發展。 三是積極的國家政策引導,促進產貿結合,積極培育本國核心競爭能力突出的輸變電制造企業全面進入國際成套工程項目總承包領域,增強我國在重點工程中的競爭實力。 縱觀ABB、西門子等世界輸變電領域的巨頭,無一不是以強大輸變電核心產品制造能力為基礎,與國際工程貿易相結合,走品牌化,成套項目、系統集成、國際工程總承包的發展之路。而我們國家之所以目前在國際競爭中還處于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的尷尬地位,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國際成套工程總承包領域缺乏競爭能力,究其實質,是由于有核心制造能力的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缺乏國際網絡和國際化人才,而有國際化網絡和人才的國家大型外貿公司,又無核心制造能力的支撐。 因此,希望國家盡快出臺可操作、指導性政策,打破行業重組壁壘,鼓勵重大裝備制造業優勢企業對國有大型外貿公司進行重組、并購,以資本為紐帶實現制造企業與外貿公司強強聯合,全面提升我國在國際工程總承包領域的整體競爭力。 四是制訂并實行有利于國內輸變電產業發展的技術政策。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積極引導在行業優勢企業中,建立起產、學、研、用相結合、開放式的輸變電重大裝備制造技術創新網絡。 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是輸變電產品制造業領先的基礎,而原創技術的形成依賴于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目前由于我國企業的整體實力不足,再加上無序競爭的市場環境,致使企業的利潤水平在不斷下滑,使整個行業對基礎研發領域基本沒有投入,成為我國輸變電行業整體競爭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建議國家能夠出臺積極的技術引導政策,加大對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和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重大裝備制造業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鼓勵和支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給予科技研發資金支持等手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基礎研發工作的投入。同時,通過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的重大項目的聯合攻關活動,使產、學、研、用四者有機結合,科研院所把研究基地建在企業生產經營的第一線,使用部門對于研制創新工作給予充分的理解并積極的密切配合,以開放的輸變電重大裝備制造技術創新網絡,共同推進整體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附:特變電工幾次關鍵性擴張步伐 1998年,上市剛剛一年的特變電工落子四川,設立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以三峽、二灘等超級水電項目進入西南; 1999年,出手重組天津變壓器廠干變分廠,成立天津市特變電工變壓器有限公司,打通東出渤海的大通道; 2000年11月,“華中發動機”終告啟動,特變電工成功重組變壓器行業排名第四的湖南衡陽現代電氣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得以實現生產中心向原料中心與市場中心的靠近; 2003年7月,特變電工與山東魯能泰山組建中國最大的電纜生產基地,其中特變電工出資2.7億元持股75%; 2003年12月,特變電工借東北振興良機,重組有著“中國變壓器之父”之稱的沈陽變壓器有限公司,完成其產業布局的東北一子,并完成其整個全國產業布局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