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力挺18張保險牌照“批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8日 05:4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陳天翔 "保監會一下子批準發放18張保險牌照!"最近以來,這個傳聞席卷中國保險業,讓業內人士既興奮又有些不知所措。畢竟,這扇準入的大門關閉得太久太久 ●保監會批量發放保險牌照傳聞甚囂塵上
●幾家“雄居一方”的民營企業的身影頻繁閃現,讓看似平靜的中國國內保險業暗流涌動 兩個月前,華泰財險保險公司獲得壽險公司的籌備牌照,拉開了保監會審批新保險公司的大幕,此后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相繼獲批。 當這幾家極具特色的新生保險公司吸引著眾人眼球時,人們或許還沒注意到在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410號大門外,還聚集著10多支準備籌建新公司的人馬,他們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18:諱莫如深的數字 兩個月倏忽而過。 一份在京城多家媒體的相關記者手中流傳的名單,讓人們覺得,這在門外徘徊許久的10多家公司,同樣將過上了兩個月前華泰人壽、安華農險、太平養老金公司獲批時候的“幸福生活”。 “近兩月以來,保監會的確批了18家中資保險公司,除了公眾已耳熟能詳的那幾家外,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也即將浮出水面。”一位接近中國保監會的人士向記者肯定地說道。有消息稱,國民人壽、永誠財險、陽光健康險、平德人壽、昭德人壽、國信人壽等公司都已獲批。 由于新公司的具體數字和此前記者得知的數字存在出入,記者隨即致電中國保監會,試圖從官方途徑得到準確消息。當記者說明來電意圖后,電話被轉接到該機構的新聞處,相關負責人給的答復為“不予核實,不予確認”,記者追問原因時,該負責人的解釋是“該消息(指保監會最近批準成立18家中資保險公司)并非出自保監會,并且他也沒有此方面的確切消息。” 隨后,記者走訪了多位消息靈通人士,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18家”這一數字。 相關機構為何對這條消息如此“敏感”,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這主要是出于對市場接受度的考慮。因為自1996年中國保監會批準成立新華、泰康、天安、華安四家保險公司以來,保險監管機構就已經停發中資商業保險公司的牌照。雖然在2000年的時候,民生人壽、東方人壽、生命人壽和恒安人壽獲準籌建。因為按照中國保監會當時的批文,這4家壽險公司只有與境外保險公司在境內合資設立保險公司的資格,所以業界一直稱這4家公司為“殼公司”。 業內定義的中資保險公司的概念是由非保險行業發起成立的保險公司。民生、生命、東方、恒安這幾家企業是我國政府為履行入世的承諾專門為合資而設立的四家壽險“殼”公司,因此并不被看作中資保險公司。2003年10月成立的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公司是從中國再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的,并不符合業內對中資保險公司的定義,因此也不被視為新成立的中資保險公司。 “8年的時間,沒有批一家保險公司,8年后,一下子就批了18家。證明這8年來,中國保險業用時間換空間的發展戰略已經得到成功。”該人士同時指出,“監管層可能是出于對市場承受能力的考慮,擔心市場可能會反應激烈,所以有可能是采取分批、分步驟地對外公布的方法,讓市場輿論逐漸消化。” 民企身影頻現 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對于保險公司的多渠道融資增加資本金,只要沒有法律障礙,將予以支持。 市場分析認為,政策面不斷的“利好信息”,是促進民營資本進入保險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中國保險市場的增長空間巨大,這是吸引民間資本介入的主要動因。近幾年來中國保費收入保持著30%—50%年增長率。 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今年年初也透露:“有20多家國有的、民營的、集體的性質的公司提交申請了,總資金接近400億元人民幣。” 在此次獲批的新公司的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這些民營企業的名字: 泰山集團(1192.HK)———2003年年報稱,其總資產為7.55128億港元,營業額為11.07136億港元,“除稅前溢利”為1.01131億港元; 物美集團———2003年11月21日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內民營商業企業。募集資金6億港元,同時創下了香港創業板2003年以來超額認購倍數最高、募集資金金額最大的紀錄; 津聯集團———199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是天津的窗口企業,下轄天津王朝葡萄酒有限公司、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天津港第二港阜有限公司、天津津政交通有限公司、天津百事可樂有限公司、天津奶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天津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是天津市政府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該集團集科、工、貿、投資、金融、信息、資訊、房地產業為一體,是政府性、綜合性大型集團企業。 幾家“雄居一方”的民營企業的身影頻繁閃現,讓看似平靜的中國國內保險暗流涌動。 事實上,民營資本早在2002年、2003年就已經進行了試水: 民間資本背景的北京源信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和北京寶華投資有限公司(都是由自然人控制),在2002年接手平安保險原第二大股東招商局出讓的全部股權,從而躋身平安保險十大股東行列,使平安成為一家民營資本高度滲透的保險公司。國有資本、外資、民營資本大體上實現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民生人壽在2003年6月于北京正式掛牌,民生人壽以民營資本為投資主體,其大股東有萬向集團、劉氏家族的東方希望集團和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另外,中再集團旗下的中再財險的民營股東比例已經高達38.7%。 假如說,此前順利開業的民生人壽、華安財險只是民營資本進入保險領域的“試金石”的話,那么2004年的夏天,民營資本“批量”進入保險市場儼然成為了一種趨勢。 而且,據監管部門透露,民營保險公司的審批將越來越容易。不出意外,民營資本將在未來的保險市場上成為主流資本。 關于民營資本進入保險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庹國柱教授認為,這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他也表示了一定的擔心。 他認為,保險業是一個大規模長期投入穩定發展的行業,盈利期比較長,根據國際經驗,一般要5—7年。如果民營資本是抱著追逐短期利益的目的進入,很容易在不能如愿以償時便抽身撤出,這將會大大傷了保險公司和整個中國保險業的元氣。這種大家都不愿意看見的局面,在現實中的確在“上演”。 在東方人壽被勒令停業后,作為典型的“民營資本控股財險公司”案例的華安財險近日再被“爆炒”。有媒體報道稱,去年5月,德隆透過北京特華投資公司等6家公司,以2.9億元收購華安近六成股權,當時還被稱為2003年國內最受矚目的收購案之一。同時,該報道還稱,2003年,華安最重要的兩個分公司———廣州與深圳分公司均沒有盈利。除控股的特華投資外,另外幾家股東也已經心懷去意。有兩家股東已經委托銀盛企業(上海)有限公司,擬轉讓15%的股權。 股份:高管跳槽的動力 今年上半年,單上海一地,就有多家保險公司的曾經“呼風喚雨”、“獨當一面”的公司高管離開了原來的崗位,有些甚至是在同一家公司做了近10年的“老員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些高管離職的原因并不完全因為公司當期的業績差。這部分人群為何離職,和離職后的去向,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在深入采訪后才得知,除了一位北上負責籌建某外資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外,大部分還是去了一些正在籌備當中的新公司,出任總負責人。 一面是多年來苦心經營的積累結果,一面是存在無數不確定因素的新公司,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他們離開原來具有“拍板權”的老公司,有的甚至離開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城市,或北上,或南下? 一位保險學者的話,可能道出了原委———“他們可能會從新公司中獲得股份”。在一家注冊資本金上億元,一年保費動輒幾千萬元、上億元的保險公司當中擁有股份,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難拒的誘惑。 記者同時注意到一個現象,很多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保險業界的“老人”們,隨著此次新的保險公司的“批量生產”,重回人們的視線。有理由相信,在將來的時間里,他們很可能再次成為媒體“熱捧”的對象。他們中間將閃現著這些身影:喬林(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副總經理)、馬鳴家(原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司司長)、趙衛星(原人保控股公司副總經理)等。 從全國范圍來看,參與到新保險公司籌建“熱潮”當中的,還有某地保監局的最高長官、高校保險專業學術權威等,一時間呈現“商、學、政”一起參與的“大好景象”。 當人們熱衷于談論這些人的名字及他們曾經輝煌的經歷時,記者也在采訪中,聽到了有些似乎并不“合群”的聲音———“中國保險業的人才結構非常不合理,已經青黃不接了。”記者在復旦大學采訪尚漢冀教授時,這位中國保險業界的“大師”級人物分析認為,“新生代”高層的跳槽和老一代已退休的高層重出江湖,已經能夠說明目前我國保險業高級管理人才比較稀缺。究其原因,是目前國內保險公司的體制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觀念的滯后。雖然,這幾年各大保險公司對舊的“人事、用工、分配”管理機制進行了改革,但收效并不顯著,論資排輩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成企業內部人才競爭意識淡薄,年輕的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用人制度落后,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按職務、資歷而不是按貢獻、能力分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此外企業文化欠缺、人事關系復雜、對人才求全責備、對教育培訓重視不夠等,也是導致這些保險公司人才流失的不可忽略的原因。新興民營保險公司一般具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激勵機制,這對他們非常具有吸引力。 記者從其他渠道得知,一家總部位于上海浦東的保險公司的一位高管已經離職,之前其正是在這家保險公司里做了多年的副手,并且按照現有該企業的用人機制,已幾乎沒有被繼續提拔的可能。據知情人透露,這位人士在4月份的時候,選擇了北上,出任一家新公司的總經理。 《國際金融報》 (2004年08月18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