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行業專題--體育運動業 > 正文
 
遙望2008年體育盛宴 跛足巨人最后的狂歡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12:08 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程瑛、實習記者舒泰峰/北京報道

    對于大多數中國城市居民有實際意義的社區體育場地,2002年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也就是拇指大的一個地方

  74歲的北京市民張海森,每天早上都會來到南二環廣安門立交橋下跳健身操,已經
中行新上網抵債資產 理想系列寫字樓熱租中
無線精彩 無線雅典 走入香港夢想之都
堅持了7年。

  在這塊有4個籃球場大小的橢圓形空地上,每天早晨都聚集著五六十位晨練的老人。離他們幾米遠就是早高峰繁忙擁堵的二環路,車流喧騰,尾氣濃郁。

  張大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和他一起鍛煉的老人中,有的已經在這里堅持了10多年,因為“實在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

  看看周圍密密麻麻不斷拔高的寫字樓和住宅小區,張大爺很納悶:怎么就不能稍微留出點綠地,“誰都要喘口氣嘛!”

  在這個4年后即將迎來奧運會的超大都市,能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已經在幾十公里外的城北開工;而像張大爺這樣見縫插針、呼吸著汽車尾氣鍛煉的人們,不知還有多少。

  遙望2008年舉全國之力鋪排的體育盛宴,今天的諸多不協調實在很是刺目。

  “跛足”巨人般的中國體育,曾經作為中國計劃經濟和陳舊體制的典型而屢遭詬病,但它似乎還要在畸形制度的推動下堅持走到2008年。那么2008年以后又怎樣呢?

  “舉國體制”何去何從

  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亦即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下俱樂部制的以國家財政撥款、以各級政府力量包辦體育的機制,因為其純正的計劃經濟“血統”,在改革開放后頗受爭議。

  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的多位體育研究專家表示,舉國體制對于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資源辦好奧運固然有效,但中國業已啟動的體育體制改革卻必然因此而放緩,許多矛盾都可能被忽略或掩飾。

  曾在體育大省遼寧多年執行舉國體制的國家體育總局官員崔大林說:“我個人預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許會成為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全國體育工作者殫精竭慮的目標一定是本土揚威,2008年之后,市場化的進程也許就會進入快車道!

  有的學者的預測更為大膽:2008之后,主掌中國體育界半個世紀的國家體育總局(原國家體委)可能被裁撤,各運動協會將迅速走向實體化!捌渌麌規缀鯖]有體育總局這樣的機構,一般都是在主管青年或教育的部門設一個幾個人組成的委員會。”

  占據整條體育館路的體育總局及其下轄機構,是國務院所屬各部委中“體量”最大的。盡管在60多家部委、機構中排名接近末尾,體育總局卻保持著特殊的地位!坝心囊患蚁裎覀冞@樣,在國際上硬碰硬地為國爭光呢?”局長助理肖天自豪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1952年比照前蘇聯模式成立的國家體委,據說在1997年一度被撤銷,劃歸文化部,但在1998年又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其間,運動項目開始協會化、實體化改革,管辦分離,陸續成立了20多個運動管理中心,對應同領域的運動協會。但由于被稱作“二政府”的中心仍保持行政機構性質,既有壟斷地位又面向市場,協會有名無實。

  肖天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直到現在,舉國體制在體育領域占據主流。如果中國的體育體制完全仿照西方俱樂部制,中國的競技體育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但報告文學作家趙瑜早在1988年的《兵敗漢城》中就尖銳地批評道,中國體育的最大悲哀便是“衙門化”。更有業內專家說,體育界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自足的官僚體系,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既得利益者很難自主啟動改革。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舉國體制是非常態的,是特殊時期的短期行為。省市的尖子隊員抽到國家隊可能坐冷板凳,浪費資源,這種增量發展是粗放式的,浪費嚴重,廣種薄收。

  熊曉正認為,對于運動員的培養,可以用政府向社會采購的辦法取代從小培養、常年訓練的大包大攬方式。

  肖天則說,專家建議的方式還不到實行時候。盡管足球、乒乓球等都在搞俱樂部制,對原來計劃經濟形成沖擊,“但量并未影響到質”。

  他說,體育總局正在嘗試把一些項目放在有條件的省市體育系統去辦,“2008年奧運會可以切三分之一的項目給地方”。

  但肖天表示,他并不擔心2008年后競技體育會“樹倒猢猻散”,競技體育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何況任何改革都要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狀況相匹配”。

  而著眼于奧運戰略,舉國體制仍然被強調。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近期多次講到,舉國體制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繼續堅持和不斷完善”的問題。

  異化的體育人

  體育總局科研所的研究員李力研,5月間參與籌備了一次國際會議,邀請3位國際一流的教練,為中國體育支招。

  讓他頗覺尷尬的是,在國際一流教練與中國地方教練的對話會上,許多教練盡管有不少問題想問,但是根本表達不清,“一位田徑教練用了5分鐘來陳述自己的問題,還是沒說清楚”。

  經常到運動隊調研的李力研說,不少運動員文化水平很低,認字認半邊,比如“祈禱”認作“斤壽”,最愛看的是動畫片。一位正在某知名高校就讀的奧運冠軍,念起文章來白字連篇。

  這位體育專家說,本屆奧運會中國的主要對手德國,沒有劃艇國家隊,運動員僅在出征前一個月集中訓練,受過大學教育的選手很容易消化教練的訓練計劃,“而跟我們的運動員講血液含氧量、乳酸、負荷量,他們根本聽不懂,只能是原始性的訓練”。

  “從1200多人的國家隊到20萬重點體校的學員,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光中,每天五六個小時的訓練讓他們沒有精力學習。即便成了世界冠軍,也是‘半拉子富有者’,是被異化的人!崩盍ρ姓f。

  新中國建立以來累計退役運動員總數高達27.9萬。在這個群落中,沒有學歷、謀生技能又一身傷病的人們,迅速跌落為社會的弱勢和邊緣人群。

  2003年,據媒體報道,曾在中國舉重史上創造了40個全國冠軍、20個亞洲冠軍的“亞洲第一力士”才力,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前國腳唐全順,因賭球被拘。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才力和唐全順們,其實是舉國體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非正常者。

  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鐘秉樞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關鍵是要建立更為科學、人性化的運動員培養機制。

  他說,我國90%以上的運動員是從少兒開始投入專業訓練,運動訓練中常用的手段是“時間戰”和“消耗戰”,以“苦”為常態,片面地延長訓練時間以增加負荷!斑\動員每周要進行30-40小時的訓練,再好的體制也無法讓他們還有時間和精力完成好學業。”

  相比之下,擁有36萬大學生運動員的美國全國高校體育協會明文規定,運動員每周訓練不得超過20小時。

  鐘秉樞說,“時間戰”和“消耗戰”致使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運動員群體出現較高的運動損傷比率。羽毛球國家隊隊員的傷病率是100%,2001年青少年羽毛球隊的傷病率幾乎是200%,42名集訓隊員查出83處傷病!斑@使運動員容易對訓練產生厭倦,在取得一定成績后就早早退役。”

  以山東省為例,田徑選手60歲以下死于心臟病的占總死亡人數的56.26%;排球為62.53%,舉重為67.12%,而40歲至60歲的退役足球運動員心臟有疾患的達到100%,這些數字大大高于常人的比例。

  “對比我國體壇常見的‘流星’與國際體壇常見的‘常青樹’現象,可以想像這給國家造成了多大的浪費!边@位專家說。

  2001的一項調查表明,高收入家庭不愿意孩子從事運動訓練的比例高達77.8%,中等收入家庭為74.6%,低收入家庭也達69.8%。在不支持原因的調查中,64.3%的家庭怕影響孩子的文化學習。

  從“工具”到“玩具”

  2000年6月,當了12年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卸任后回到湖南老家。他說:“我當政最大的遺憾是人民的體質改善得還不夠快,日本人的體質提高得比我們快,二戰后他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2厘米,而我們還不到4厘米。我這1.68米的個頭,回到家鄉居然算是大個子,太不像話了!

  與傾盡資源、有超前發展之虞的競技體育相比,群眾體育卻是極不相稱地落后。

  據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介紹,2000年的群眾體育調查顯示,中國的體育人口比例為33.9%。這意味著全國有4.4億人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鍛煉超過30分鐘。

  但專家說,這個數字并不說明問題,遠不能與新西蘭93%、日本80%、歐洲80%以上的體育人口比例相比。在統計中,解放軍也被列為當然的體育人口。

  李力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體育人口中老年人偏多。數字顯示,體育人口中,71-75歲的占該年齡總數的46.1%;16-20歲的青少年占該年齡段總數的31.8%;41-45歲的僅占該年齡段總數的6.7%。

  “更重要的是體育人口的心態,多是被動性的,不得病不會進行體育鍛煉。”李力研說,體育鍛煉應該是人的幸福指標,成為人生的重要內容,這才是高質量的體育人口。

  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人群最廣的國民體質監測2000年完成,結果讓人亦喜亦憂。青少年兒童的平均身高、體重、胸圍等指標都迅速升高,但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身體素質的大幅全面下降,肺活量繼續下降,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指標齊齊下滑。與身體素質下降相對應的是近視的居高不下和肥胖。

  幾年前,日本新日鐵工人與寶鋼工人舉行了一次大比武。中方衛生人員透露,在同樣的技術熟練程度下,我方5個工人比不過一個日本工人,主要原因是體力不足。新日鐵工人下班后有規定,必須在工廠的健身房中鍛煉一個小時,許多人自覺地超額鍛煉。

  “奧運經濟也應該算一算,每個勞動者通過體育投入在體質體力上有多少提高!崩盍ρ袑Α恫t望東方周刊》說。

  中國各類體育場館的數量已超過61萬個,人均體育場地近1平方米。但2000年選擇在馬路邊鍛煉的人依然達到40%。專家說,這些體育場館,67%是教育部門所有,25%為體委等系統所有,封閉在高墻之內,只在統計數據上有意義,而僅有8%的“其他”部分可供普通百姓使用。

  “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有實際意義的社區體育場地,2002年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崩盍ρ斜犬嬃四粗复蟮囊粔K地方。

  多位專家表示,中國的專業競技體制作為一種特殊的國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工具,作為階段性行為,遲早要改變重心,向休閑娛樂領域轉移,成為滿足中國人現代精神文化需求的“玩具”。

  而從“工具”轉變到“玩具”,核心是觀念的變革,如何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需依靠人文觀念的提升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體育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亞洲杯精彩視頻集錦
球迷關注亞洲杯決賽
雅典奧運FLASH演示
趙薇鄒雪糾紛
廣州新白云機場圖片集
二手車估價與交易平臺
健康玩家健康游戲征文
話題-上海與城市榜樣
可愛淘《狼的誘惑》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