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業北上宜放眼長遠 忌急功近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0日 11:51 中國新聞網 | |||||||||
在香港方興未艾的北上熱潮之中,銀行業一直不甘落后,取態積極。最新的案例是,匯豐控股集團日前以一四四點六億元人民幣,入股內地最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持股比例為百分之十九點九,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項戰略合作協議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美林、標準普爾等國際評級機構昨天都對是項交易評價正面,認為是匯控將銀行服務拓展內地市場的重要一步。
匯控是次大手筆入股交銀,是其繼入股上海銀行百分之八股權及平安保險百分之十股權之后,在內地市場上展開的第三宗重大收構,由此可以看出,匯控這家港人熟悉的世界級金融機構,對內地市場進行戰略部署的初步脈絡,視野涵蓋了地區性銀行、保險公司和全國性銀行機構等。以匯控在國際金融界,特別是在區內的江湖地位,相信其在內地的部署,一定會產生“示范效應”,引起更多的香港銀行等金融機構采取更加積極的步驟放眼神州,北上內地。 事實上,香港銀行對北上發展,一直都躍躍欲試,只可惜過去的門檻實在太高,將眾多實力不錯的銀行排除在門外,縱使商機在望,也只能望之興嘆了。而自去年CEPA簽署落實之后,由于對香港銀行進入內地降低了準入門檻,而且在申請辦理人民幣業務等方面的準入“硬條件”亦有放松。所以,在CEPA東風之下,去年以來,香港銀行業掀起了一股北上的熱潮,其中永隆、大新、中信嘉華銀行和上海商業銀行等,都先后跨過羅湖橋,在內地搶攤布點,開辦分行,一嘗心愿;還有一些外資銀行為了借道香港進軍內地,也將其注冊地轉到本港。 應該說,港銀北上相對于其他外資銀行來說,是有明顯優勢的,其中包括對內地市場特點更加熟悉,對宏觀政策的變化把握更加準確,對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更加深入等。有了這些優勢,就保證了香港銀行業在內地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可以更快地“入鄉隨俗”,開拓市場,克服外資銀行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難題。更加重要的是,在內地隨處可見的港商,自然就成為港銀北上后源源不絕的龐大客戶群,成為開展銀行服務的基本保證。因此,從過往的業績來看,香港銀行北上大都發展順利,獲利不菲,在內地蕓蕓外資銀行中成為“一枝獨秀”。 展望未來,隨著內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之CEPA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效應繼續發酵,銀行業面臨難得的北上發展機遇。香港銀行界不應將北上僅僅視為一個短暫的商機,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而要前瞻大未來,放眼長遠發展,深入研究內地市場,著力制訂北上戰略,積極穩妥地進行全面部署。只要充分利用優勢,在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站穩腳根,搶得先機,香港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會更加鞏固。(香港商報8月10日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