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濟圈催動汽車消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08:3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特約記者 吳瓊 上海報道 螺絲殼里難做道場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尤其是近8年來,為緩解城市交通擁擠,上海一直在艱苦地兩面作戰。 一面是大力地發展城市道路建設。投資規模,從上世紀90年代每年近100億元,到近2年的220億元。 一面是交通工具上的“限私扶公”。在強硬實行私車拍牌政策和限微政策的同時,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1995年,上海常規公交運營車輛為8042輛,2003年已增至12377輛,增加了53.9%;年運營里程,1995年是33203萬車公里;2003年達到61547萬車公里,增長了85.65%。此外還建起三條總長達80公里的軌道交通線。 但這些措施并沒從根本上解決上海城市的交通問題。每天上班對上海市民來說,仍是一個艱難旅程。 記者一位同事,自駕一輛悅達.起亞,家住浦東,每天上下班的高峰時段,必經延安路隧道,常常一堵就近半小時。 這固然和車的增加有關。在過去十多年里,上海機動車年年都保持著兩位數增長。目前,全市已有各種機動車174萬輛,汽車73萬輛。根本原因還在車輛的過度集中。據統計,目前全市道路只有18%到20%在中心城區,而它卻承擔了機動車行駛里程的70%。交通擁堵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 發展地鐵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中心城區的建筑密度過高,除已建成的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外,其他的地鐵線基本上都只能圍繞中心城區打轉轉。 地面不行,地下也不行。要從根本上解決上海城市交通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中心城區的人口搬出去。 畫餅充饑 圍繞這一思路,這幾年,上海開始了另外一種的兩面作戰。 一面是在中心城區大力發展綠化地,并對新建住宅區的容積率作了強硬規定,同時將黃浦江兩岸規劃為濱江景觀帶,“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航運交易、國際客運”等。一則美化城市景觀,一則降低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 一面是將郊區的一城九鎮列為重點發展區域,建立特大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城鎮體系。包括:松江新城、海港新城、安亭鎮、朱家角鎮、楓涇鎮、奉城鎮、高橋鎮、羅店鎮、陳家鎮等九鎮。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居住基地在續建或新建之中。如真新、豐莊、梅隴、春申、三林、凌橋、御橋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有意無意地,被上海政府遷往郊區。 如果一切能如上海市預期的,“到2005年,郊區的城鎮化水平從現有的45%提高到60%。松江新城建成區的面積達到36左右平方公里,人口規模25萬以上;中心鎮鎮區的人口規模至少3萬以上,一般在5萬到8萬,個別可逾10萬。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建成11個新城、22個左右的中心鎮,形成沿江、沿海和沿滬寧、滬杭等高速公路組團式發展的新興城鎮群,使城鎮化水平達到75%以上。”那么上海圍繞人口外遷所作的文章,理論上確能解決目前堵城困境。 但事情并沒那么簡單,由于大量搬遷出去的人依然要回到中心城區來上班,因此整個城市的交通問題并沒從根本上解決,反而增添了新的問題。 家住上海市中心盧灣區的程皖耕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小區即將動遷,但分給他的新房在浦東川沙機場鎮,很多像他這樣沒能力在市區買房的居民都拒絕簽字。他的理由很簡單,“你總要解決我的上班問題吧?哪怕房子小一點!” 從1989年以來,上海城區建成面積從375平方公里增長到550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逐步從浦西擴大到浦東、從內環線內的中心區拓展到內外環線間的外圍區。城市半徑正在擴大,郊區居民的上班路程也開始延長。 房價更能說明市民的取向。2004年上海房產首次出現供過于求,但房價并沒有整體下跌,跌價的是郊區、環線外的住宅,而市中心的房價仍然高高在上,甚至微幅上揚。在這種背景下,即使以一城九鎮為主的那些美麗構圖完成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放棄中心城區的便利,搬到衛星城鎮去住,還有待考察。即使他們真的愿意去住,每天來回上下班的交通如何解決? 也許正因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上海市政府的規劃中,我們看到了醒目的“重合”2字——將住宅板塊建設和產業板塊建設重合在一起。如松江新城、安亭新鎮、寶山、金山等,無不是產業板塊和住宅板塊高度合一的衛星城鎮。 如何解決衛星城鎮到中心城區的交通問題,是上海城市發展規劃能否真正被市民接受,真正達到設計目的的重要一環。 上海市的三步棋 “上海也曾考慮過建設城際鐵路,但鐵路建設的管理部門是鐵道部,上海無權修建,即使修建了,收益權也歸屬鐵道部。”上海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的副總工蔡逸峰無可奈何地說。 城際鐵路在現有條塊分割體制下不能實現。如果沒有行政上的塊塊分割,另一個構想也可考慮,那就是利用現有的滬寧、滬杭鐵路,打破省市界限,把沿線城鎮作為一個完整的長三角城市圈來考慮,這樣就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城市基礎,把上海的人口分散到諸如昆山等這樣的城市中去。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可節省投資;二是可更好地發展城市經濟,有助于提高整個長三角城市圈的整體經濟效益;三是讓遷出去的市民生活更方便。但這個構想和城際鐵路一樣,在現有體制下,顯得過于蒼白、理想。 在這種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力量,實現下列三步棋。 第一步,是在外環線以內,到原中心城區之間,建成密集的軌道交通網,力爭實現將軌道交通客流量由現在的111萬人次,提高到1000萬人次,達到世界最高記錄。 第二步,是在外環線外圍,建立一個覆蓋6300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放射性快速通道。 第三步,是在距上海150至20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建立一個向整個長三角區擴散的大通勤圈,推動長三角地區的聯動發展。 據了解,在后兩步棋中將實行軌道和公路并舉的方針。在第一和第二步棋完成后,上海城市交通的基本格局也就確定:每天,居住在衛星城鎮的人們可通過各種交通工具,來到市中心外圍,一些自駕車可以把車停放在超大型停車場上,然后與乘公交車、乘軌道線的一起,換乘市內軌道線,奔向市中心區的各個方位。 如果這一切都能解決:城郊居民到市中心出行不再如此耗時費力、輻射長三角地帶的3小時交通圈真正形成,一系列百萬人口的環上海長三角中等城市成為現實,那對汽車企業是一樁喜訊。因為當交通擁堵成為過去,駕車就成了樂趣。當買車不再僅僅是上下班需要,而是工作之余享受生活的工具時,人們將更愿意買一輛車來玩玩。而以長三角目前的經濟實力,加上配套的交通條件,這樣的私車消費的空間是相當可觀的。 為此,華東師范大學人口研究所張善余教授預測道:2003年,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人口9000萬,人均GDP在3100美元左右。2020年長三角的總人口將增至1.123億。即便以上海百戶16輛汽車的擁有率計算,2010年,僅新增人口就會帶來118萬輛的汽車消費;如果考慮長三角經濟的發展情況,汽車擁有率達到百戶50輛,那么原有居民和新增居民至少帶來470多萬輛的汽車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