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荒火了發電設備制造業 專家提醒須防過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00:36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高初建 見習記者 牛蕾 從去年開始的“電荒”到今年進一步加劇。入夏以來,日用電量連續創下新紀錄,全國持續缺電地區仍在擴大,除東北之外,各地大中城市拉閘限電成為家常便飯,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均受到嚴重影響。
在“電荒”中,發電設備制造業卻迎來多年未遇的商機,全行業開足馬力生產,產品供不應求。 訂單猛增苦去甘來 發電設備制造業又稱動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擔負著為電力發展提供主機裝備的任務,其主要產品為汽輪機、鍋爐、發電機等。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公司、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這“三大動力集團”是該行業的主力企業。 前些年,受到當時“三年不上新項目”的產業政策的制約,發電設備業幾乎“三年不開張”。到2000年時,主要企業的產量均降到“九五”以來的最低點,“三大動力”等企業陷入虧損或虧損邊緣的境地。從2001年起,因為經濟快速增長和電力需求猛增的驅動,發電設備業水漲船高,產量節節上升。2003年全行業完成產品產量37006萬千瓦,2003年上半年全行業承接的電站設備合同額是2001年全年合同額的4.5倍,上海電氣集團兩年承接的合同相當于過去50年產量的一半。進入2004年,發電設備企業進入了“黃金時期”,訂單像雪片般飛來,有的企業年合同額比上年增加了3至4倍,預計全行業今年全年產量肯定突破4億千瓦。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加班加點仍完不成任務,訂單只好往后排。據說,有的企業手中的合同已經簽到了2005年。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林以達分析認為,發電設備企業訂單的大量增加有幾方面原因:第一,電力需求缺口太大,電力企業在拼命擴大生產,設備需求量必然大增;第二,電力企業之間競爭激烈,擔心拿不到設備,所以紛紛搶先訂貨;第三,發電設備企業前幾年“餓怕了”,現在遇上好機會,不管能力跟得上跟不上,先把合同簽下來再說,這也導致了訂單猛增。 競爭實力不弱 在國內發電設備企業大干快上,產銷兩旺的同時,國外企業也不甘寂寞。記者在聯系采訪日本三菱商事了解該企業對華出口發電設備的情況時,得知三菱商事負責發電設備進口的相關人士全都不在家,“全部出去參加設備投標去了”。 據了解,中國進口的發電設備主要來自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日本三菱等幾家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但是,與一些媒體報道和猜測情況不同的是,除了核電設備外,進口發電設備在我國市場上所占份額并不是很大。 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的發電設備中有70%以上以燃煤為主。按照效率分類,燃煤發電機組可分為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等不同的技術。我國企業的主要產品是亞臨界發電機組,在這一領域中,國產設備無論是技術成熟度、質量,還是價格都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基本上壟斷了國內市場,并有少量出口,鑒于國際上已經普遍使用超臨界發電設備,我國近幾年來也加快了該項技術研制。去年,60萬千瓦的超臨界汽輪機已實現全部國產化,一臺9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已并網發電。如今,三 大動力集團正在承接一份又一份超臨界發電機組的訂單。可以預見,用不了多長時間,國產發電設備會再上一個臺階,實現技術升級。 決定一個產品的市場份額,關鍵看用戶的選擇。據了解,電力體制改革后,五大電力集團實現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更加注意成本概念。因此,質量好、價格低的國產發電設備將會成為首選。哈爾濱動力集團一位技術負責人士稱:我們不怕與國外產品競爭,我們相信自己的實力。當然,從電力工業發展的長遠需要來考慮,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掌握更新的技術,為電力企業提供更好的設備。 錢夠嗎煤夠嗎 對發電設備行業一派火爆的局面,業內人士也從不同角度表達了某些憂慮。身為高級工程師的林以達坦率地談到了幾點擔心: 首先,設備制造企業拿到了那么多合同,但電力企業最后能不能拿出那么多錢?據了解,前些年電力行業與發電設備行業之間就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債務關系,在體制不完善的條件下,前者拖欠貨款的現象屢有發生。現在,一些發電設備企業仍在擔心,會不會交貨時仍拿不到錢? 其次,從目前來看,合同生產的設備仍以火電機組為主,照這種增長量,國家有沒有那么多煤?據分析,2002年我國煤的消費量為13.1億噸,其中發電供熱的消費量為7.2億噸,占總消費量的55%。按目前發電量和裝機容量的增長速度推算,到2020年時,我國產煤能力的缺口每年差7億噸。煤供應不上,發電設備再多又有什么用? 第三,與燃煤問題相關的是環境污染和運輸能力緊張的問題,如果不考慮這些問題,火電為主的發電設備增長過快將會造成很多遺留問題。 此外,原材料價格緩慢上漲。也使發電設備企業很可能空喜歡一場,有資料表明,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2003年三大動力集團成本增加了16.4億元,產量上升的同時,企業效益卻下滑。 專家認為,按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每年裝機容量增加2000萬千瓦至3000萬千瓦是比較穩妥的,像目前的每年4000萬千瓦左右增長幅度,有點“大躍進”的味道,可能會引發一些新問題。 防止又一種過熱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2000年的發電量,裝機容量大體相當于美國1968年時的水平。而按國家規劃,到2020年時,我國發電量、裝機容量將達到美國2000年的水平。在十幾年內縮小30多年的差距,任務艱巨,商機不小。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提供的分析預測報告認為,從2003年至2010年,我國年均用電增長速度將保持在6.6%至7.0%的水平。2004年預計,全國用電量將達到2172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為4320萬千瓦,同比增長10.7%。2005年和2006年,用電量可能達到23560億千瓦時和25350億千瓦時,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850萬千瓦和5260萬千瓦。總體來看,發電設備行業持續增長的格局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但是,越是在發電裝機容量缺口大產品供不應求的時候,越要防止行業發展過熱。據悉,國家發改委前一段時間接到的要求審批的電廠項目總規模已達2.3億千瓦,相當于現有裝機總容量的2/3,其中要求今年開工的就有1.4億千瓦。面對這一情況,處于電力工業上游的發電設備行業必須保持清醒,主動控制產能,防止市場的大起大落,避免出現新的生產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