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補償方案難產 航空公司有苦難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3日 10:13 解放日報 | |||||||||
本報訊 (記者 徐瑞哲 裘寅) 上月初深航根據民航總局《航班延誤經濟補償指導意見》率先推出量化補償標準,但全國其它航空公司至今“沉默是金”。昨天,東航、上航、國航等終于在市消保委組織的“航班延誤維權座談會”上道出了他們的無奈。 東航表示,《指導意見》并未大量征求航空公司意見,由于延誤補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此企業缺乏相應準備。上航則指出,該公司一直有針對延誤的內部補償辦法,
事實上,乘客過分強調航班延誤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利益。民航部門官員透露,如果按航班延誤每客補償200元計算,僅南航一家去年就付出1.6億元的巨額賠款,這對利潤率并不高的航空公司而言是難以承受的,其結果必然導致企業為減少成本而降低服務,引發惡性競爭。該官員認為,建立補償機制是為了維權,但維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督促航空公司提高航班的安全和服務質量,旅客不能只盯著“錢”看。 從座談會上記者還獲悉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在《指導意見》公布后,7月份市工商局機場分局共受理相關投訴25件,占當月投訴總數74%;民航部門統計,7月以來全國“霸機索賠”事件高達300多起。對此,國航表示,航班延誤原因歸納出來有29種之多,而歸結為承運人的原因只有4種,目前沒有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對延誤原因給出一個公正的評價,導致很多乘客認為航空公司憑借技術和信息優勢“自說自話”,逃避補償。 旅客與航空公司的僵持不下,急需一個仲裁者。對此,民航華東管理局承諾,作為主管部門,該局承擔旅客與航空企業之間延誤糾紛的仲裁者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