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布局,不得不提的話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9日 10:32 《中國科技財富》 | ||||||||||
產業布局,當我們觸及這個帶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的詞匯時,一絲沉重感油然而生。因為從這個詞匯,我們看到政府之手在一國范圍內配置經濟資源的強大力量。傾一國之力,集中建設某一區域,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可以打造出一個所謂“基地”,但是違背市場配置資源,必將造成更大的損失和浪費。東北五十年風水輪回,足以警示世人。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確立了把東北建設成重工業基地的重大產業決策。東北,這片
有分析指出,新中國選擇東北作為重工業發展基地,除了比鄰前蘇聯的政治考慮,東北原有的工業基礎、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鐵路運輸以及有利的周邊貿易環境都促成了重工業中心的誕生。 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是,中央政府利用集權體制的行政命令,調集全國力量支援東北建設。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其中不少就建在東北,如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哈爾濱汽輪機廠等。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東北一直執中國重工業之牛耳,中國的汽車船舶制造、鋼鐵生產、工業重型裝備制造等的相當部分都在東北地區。應該說東北的確曾經有過“共和國裝備部”的輝煌。 然而,東北重工業基地的建成主要不是市場經濟自然發展的結果,不是民間資本向高效益地區流動的結果,而是不計成本的中央計劃的產物。 進入上世紀末,東北十年經濟發展陷入一種停止甚至衰退的邊緣。到1990年,黑龍江、遼寧、吉林3省工業增長率分別倒數全國第二、第四和第五,經濟效益也處于落后地位。機制僵化、資源優勢喪失、職工大面積下崗等等問題困擾著這片黑土地。這或許是當年的建設者所無法預見的。 一個經濟中心形成后,自我強化和走向衰落的兩種命運都可能存在。一旦技術和市場條件發生變化,該經濟中心走向衰弱就無可挽回。時至今日,市場導向已居主導地位,繼續靠非經濟手段支撐東北的發展,其成本也就會越來越高,不僅到頭來難以為繼,而且還會使得最終的補救成本更為高昂。 周勤認為,中國的工業發展,一直寄托了太多的強國夢想,而強烈“趕超意識”往往轉化成“大躍進”式的冒進行為,其突出表現為,政府以計劃代替市場,進行產業布局。這一思路從建設東北、“三線”建設,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洋躍進”。 隨著中蘇關系惡化,中央政府提出了所謂支援“三線”建設計劃,大量工業項目,包括重工業,由沿海向中國中西部地區大規模轉移,造成巨大的浪費。盡管內地的投資比重因此大幅度提高,但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并沒有相應提高。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片面強調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人為縮小地區差異只能是一廂情愿。 “這也是中國重工業布局中,出現點狀布局的原因。”周勤指出,“這一點在大西南、大西北,表現得很突出,產業積聚效應很差。并且政府主導一切,效率缺失,實屬必然。” 原第二汽車制造廠的選址可以詮釋這個問題。十堰,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靠近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之所以叫十堰,是因為當地把小山包叫做堰,這里有十個小山包,故得此名。原第二汽車制造廠就是在1969年,落腳在這片長32公里、寬8.5公里的20多條山溝里。原先這里沒有機場,也不通高速公路,進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坐火車由武漢至十堰最長時間需10多個小時。很顯然,任何一個面向市場的企業都不會選擇這里布局。 歷史的輪回顯得那么迫切! 隨著1978年農村經濟改革基本解決中國人吃飯后,優先開放沿海城市,加入國際大循環,顯得刻不容緩。經濟特區的設立,宣布中國開始踏實地實施非平衡發展戰略。由南到北,沿海地區次第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直被忽視的輕工、家電等消費類工業得到了補償性高速增長。“廣貨”一時間暢銷全國,一舉把口碑很好的“上海貨”拉下馬。到了1990年代,隨著經濟的全面開放,各大區域的發展在“區域比較利益”的基礎上,呈現出多產業、多區位發展態勢。其中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經濟板塊。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廣東順德的家電、福建晉江的鞋等等,這些扎堆出現的生產基地,真正形成了經濟學家所說的產業集群。 目前,這種產業集群正向重化工演進,新型重化工基地已經出現向東部沿海積聚的苗頭,甚至一向重工業薄弱的珠三角也表現出產業重型化的趨勢。而這一次,政府似乎刻意淡出,市場的作用已經大大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