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緊張:為什么總是忘記價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28日 10:49 《互聯網周刊》 | |||||||||
遍及全國的用電高峰期已經到來。各地電力部門推出了各種調配方案,鼓勵用戶“削峰填谷”,以舒緩電力供應的壓力。我不懂發電,也不懂送電,更沒有深入分析那些電力調配方案。但我知道,供電部門推出的方案越多,細節越復雜,就意味著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他們解決問題的路子也越走越歪。 沒錯,我是說:一方面,我們用不著去了解發電的原理,用不著去了解電力供應為
人們通常的思路是:為什么電力供應減少了?為什么電力需求增加了?朝這個思路走下去,仔細追查,你可以羅列幾百條理由。但是那又怎樣?真正的原因可能有幾千條、幾萬條。誰也不可能逐一身臨其境,更不可能親力親為地解決問題,能“牽一發、動全身”的,只有價格。 有建設性的答案是:電力從來都是緊張的!以前大家之所以感覺不到緊張,只是因為價格夠高—高得足以讓人們尋找替代的方法,減少用電量。可現在情況變了,電的價格相對而言變得不夠高了,電力于是就變得緊張了。同理,只要價格提上去,就能馬上促使每個人、每家工廠精確地計算他們合適的用電量,并積極尋找替代的方法。 讓我說說美國的經驗教訓。美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歷過長時間的能源危機,油品和電力極其緊缺。當時尼克松總統的對策,第一步,也是最錯的一步,就是禁止油品價格上漲,取而代之的是層出不窮的行政管制。現在回顧起來,可笑,也可悲。 尼克松頒發“價格管制令”后,油品和電力的“標價”的確控制住了,沒人敢違法。但這并沒有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推向了別的方面。首先就是油站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這個景象維持了整整十年,直到里根上任后解除價格管制才告結束。 接著,人們開始私下蓄油。開大車去加油,回來用管子給其他小車喂油。偷油的事也接連發生了,于是人們給油箱上鎖,晚上還提防小偷。不是防偷車,而是防偷油。為了對付私下蓄油,政府又推出新對策,規定每次加油的份量。 這能緩解緊缺嗎?當然不能,隊伍更長了。為了縮減隊伍的長度,政府提出“單雙”號制度:單號車牌單日排隊,雙號車牌雙日排隊。可是,隊伍的長度并沒有減半,為什么?因為鄰居和朋友之間開始盛行交換車牌來加油。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政府規定禮拜天不準用車。很多人禮拜天要上教堂,這個規定違反憲法,很快就取消了。政府又規定,一家只能用一輛車,于是,家庭主婦就成了專職司機,從早到晚接送丈夫和孩子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而汽油并沒有省下來。 與此同時,電力的供應也變得非常緊張。水龍頭沒有熱水,大雪天沒有暖氣。為了節電,政府花錢購買電視臺的黃金時段做廣告,宣傳節省用電的美德。政府還把中學生組成糾察隊,讓他們拿著溫度計到商場、餐廳和戲院檢查,及時舉報那些把室內外溫差調得太高的用戶。 什么辦法都試過了,就是難以奏效!尼克松和卡特就是不明白,電力的“全部價格”是由電力的供求決定的,而不以總統的意志和發令為轉移。總統有權頒布法令,把電力的“貨幣價格”壓下來,但電力的“非貨幣價格”必定就上去了。電力的“全部價格”是不變的。 政府既不能跑到某個商人面前,要他不要投資別的項目,馬上搞個發電廠,也不能跑到每個人的家里,告訴他們每個禮拜出門多少趟,洗熱水澡多少分鐘;政府當然也不知道那些商業用電者,到底誰的業務更重要。 也就是說,一旦出現短缺,就不應該走行政調控的路子,而應該依靠市場價格,也只有依靠市場價格,才能切實地激勵每個用戶精確計算是不是值得再多用一度電;也只有依靠市場價格,才能切實地激勵每個投資者精確計算是不是應該轉為投資發電業。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電力價格的自由浮動,才是開源節流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