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陳有謀) 陜西是文化大省,但2003年陜西文化產業完成的增加值僅占全省GDP的6.8%!昨日上午,潘連生副省長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蔣祝平一行匯報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時說,產業發展意識不強等五大因素制約著陜西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五大因素分別是:思想認識不足,產業意識淡薄。許多陜西人把文化產品僅僅看成
是精神產品,而忽視其商品性;把文化工作看成是社會公益事業,而不作為文化產業經營,更認識不到如果不把文化培育發展成為一類產業,就不可能有大的社會效益。
改革滯后,管理體制不適應,活力不足。我省現有的文化單位大多是國有事業單位,向企業化過渡緩慢,缺乏動力和活力。
文化資源豐富,但經濟總量規模小。許多民間文化產品,如戶縣農民畫、鳳翔泥塑、華縣皮影、旬陽剪紙等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較高的聲譽,但由于大多沒有和現代經濟和文化生活相結合,產品市場占有率很低,經濟效益難以顯現。許多特色資源,如以兵馬俑為代表的陜西文物資源,由于其產業化運作還停留在外展和復、仿制方面,故其潛力遠未充分挖掘出來。
此外,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缺乏,基礎薄弱;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足,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缺乏也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據介紹,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我省將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突破,實現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文化,陜北革命文化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楚漢山水文化三大地域文化聯動,將旅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娛演出等作為重點發展行業,促使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