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零售業:一邊是擴張 一邊是陷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2日 13:32 《互聯網周刊》雜志 | |||||||||
近3年來內資企業在營銷觀念、市場化和內部管理上獲得長足進展,但在擴張布點上顯得有些瘋狂,目前零售業最缺的是市場調節手段 文/陳宇 6月15日,百聯、王府井(資訊 行情 論壇)百貨、蘇果、大連大商、武商等15家排名
據悉,進入“國家隊”后,被重點扶植的企業將重新構筑發展模式,并在參與政府重組并購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政策優惠,在盤子“做大”的情況下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巨頭相抗衡。很顯然,“國家隊”的橫空出世,將使已經提前與外資打響“戰爭”的中國零售業以更強勁的姿態,與外資貼身肉搏。 2004年是外資商業零售企業對中國市場充滿想像的一年,因為在今年12月11日前,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將取消對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地域、股權和數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說,他們的身上再也沒有礙手礙腳的繩索了。 今年4月份,在杭州舉辦的“2004年中國零售高峰論壇”上,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爆出“2005年國內本土零售業將全線敗退”的驚人之言。當時,坐在會議臺上的曾參加中國入世談判的龍永圖表現得異常激動,他把目光投向臺下發問:“你們承認節節敗退嗎?承認的請舉手!”臺下默然。 在這個時間點,簡單地批評政府對零售業“過度”開放,似乎已經沒有更大的意義。但是關于中國零售業的警世危言,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本土零售業的擴張困局 在過去的10年里,我國零售業走完了國外零售業150年的商業歷程,西方發達國家歷經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種業態幾乎全部在我國出現,一個城市從只有幾家發展到數十家商廈爭雄的局面。 在2005年中國流通業即將全面對外開放之際,大賣場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本土企業欲與國際巨頭分庭抗禮,連鎖經營、聯合兼并等各種模式大鬧流通業。如上海聯華超市計劃5年內將其門店從1921家拓展到8000家;華聯超市(資訊 行情 論壇)將把全國劃分為6個區域,組建龐大超市群;華潤參股蘇果,等等。 擴張并非都是好事。過去的一年,由于大賣場、大超市的過度膨脹,造成了賣場的虛擬經營。如曾經兩度進入“中國連鎖百強”的福建最大連鎖企業華榕超市因急速擴張而突然破產,打破了“大而贏”的神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知名賣場、超市也走進了擴張后的死胡同。 “最值得擔憂的不是外資,而是內資的盲目擴張!蹦柊偈⒖偨浝睃S志強坦言,近3年來內資企業在營銷觀念、市場化和內部管理上獲得長足進展,但在擴張布點上顯得有些瘋狂,目前零售業最缺的是市場調節手段。 這種狀況很像1997年、1998年的情況。那時以亞細亞、賽特為代表,零售企業在市場上四處布點,結果由于內部人員儲備、管理等不足最后不得不收縮戰線。本土企業加入到與外資品牌搶地盤的陣營中,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卻因為缺乏慎重和理性,使得這場戰爭變得十分危險。 我國零售業由于先天不足,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規模小,集中度低。近年來,雖然通過兼并重組,涌現出了幾個在國內堪稱巨頭的零售集團,但與國外零售大鱷相比,相距甚遠。沃爾瑪2003年銷售額為2600億美元。中國零售業排名第一的上海百聯,2003年的銷售額是485億元,(約60億美元),這個數字只相當于沃爾瑪9天的銷售額。 在連鎖經營上,國內零售企業與跨國集團相比,更是無法抗衡。美國的連鎖經營已占全國零售額的8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重僅為25%左右。同時,大多數內資零售企業規范化水平低,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統;沒有形成完善的、規范化運作的經營管理體制,從而阻礙了零售業連鎖經營的發展。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最近對全國近400家連鎖超市的14000多個門店2003年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其中涉及家樂福、歐尚、易初蓮花、萬客隆、麥德龍、沃爾瑪等42家外資企業的1700多個門店,從門店發展速度看,內資企業發展速度明顯高于外資企業的發展速度。2003年,內資門店占87.3%,增長速度為32.35%,外資企業門店占12.7%,增長速度為21%。 但從商品銷售增長速度來看,外資零售企業明顯快于內資企業。在所統計的企業中,占88.5%的內資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9.6%,而42家外資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3%。從銷售所占份額看,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占所統計企業銷售總額的28.3%,內資企業占71.67%;與2002年相比,外資零售企業所占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 從所統計的企業單位面積銷售額數據看,外資零售企業也高于內資零售企業。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平均每平方米年銷售額為2.06萬元,內資企業平均每平方米年銷售額為1.40萬元。 在大型綜合超市領域占據優勢地位的已經不是內資零售企業,在單店經營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299家超市門店中,內資企業的營業額所占不足三成。 經研究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和三家中國零售企業—聯華超市、華聯超市、北京華聯的財務數據后發現,中國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高于國外企業,不少企業都在70%以上。而中國銷售額前10名的超市和中國連鎖百強的毛利潤率分別為12.8%及11.95%,而外資企業平均是20.56%;凈利潤率這一指標國內企業普遍在2%以下,而沃爾瑪在2003年度為3.5%。 這種高負債、低利潤率的經營方式對國內零售企業的擴張形成了巨大阻礙。由于利潤率太低,依靠自身積累發展太慢,而進入資本市場仍在客觀上面臨諸多限制,資金成為擴張的最大制約。 而在資金上具有明顯優勢的跨國零售集團則不會放過進一步搶奪地盤的機會。今年年底,我國將放開外企投資零售業市場的限制。調查報告預測,屆時,內資零售業的市場份額萎縮幅度會更大。 政府之手讓位于市場規則 流通企業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并非盛世危言,更為危險的是中國供應商面臨的窘境。當流通渠道被外資超市完全掌控后,中國供應商不但成為首先被擠壓利潤的對象,還會進一步淪為永遠的加工廠,即使產品銷到國外,也要面臨被跨國零售企業貼牌的命運。逐利的資本,最終會把所有利潤帶到跨國零售企業各自的老家,而不是創造培育這些利潤的國家和市場。 3月16日的“全國流通改革發展工作會議”無疑成為中國零售業史上的一次“遵義會議”—國家的態度很明確:不能讓外企主導零售業。 在會議上,商務部明確提出:成立15家“本土零售企業國家隊”,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會議結束第二天,北京市商務局就已經與北京市發改委聯合制定了《關于促進連鎖經營發展實施意見》。3月22日,重慶市政府正式下文,同意組建國有獨資公司重慶市商務集團。 其實,各地政府早在今年年初就紛紛發文進一步促進商業連鎖企業發展,爭取讓紅旗插遍全中國。 有數據顯示,到1999年底,正式獲得中央批準,能夠合法進入中國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只有21家,但實際上進入中國的外資商業企業近300家。 而且,外資零售商總是出現在中國一些城市最繁華的地段,而專家分析,像這種地段,利潤極低的大賣場是無法支付昂貴的地價的,因此,肯定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特殊批準,比如讓它們用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土地,從而降低了經營成本。這實際上使中國的零售企業面臨不平等競爭。 “如果不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中國本土的商業零售企業很難和沃爾瑪這樣的國際商業航母競爭,”有人憂心忡忡地說。 顯然,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步伐已經遠遠走在了政府的開放時間表之前。而許多地方政府突破中央限制給予外資零售企業的優惠政策,更為其迅速擴張提供了方便,使其違規進入中國市場并賺取滾滾利潤,然后導致今天的激烈競爭。 為了規范這一現象,2003年12月,一份由中國商務部起草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草案下發到了各家外資商業企業。《辦法》將外資在中國商業領域投資過程中無違規行為的列為A級,有違規行為但予以規范的列為B級,違規且未規范的列為C級。像家樂福這樣的B級投資者,違規行為在進行規范后1年內,應該不能申請開設新店。此辦法一出籠立即引起了外資一陣驚慌的同時激起了內資的一片叫好聲。 很多人認為,中國零售業太弱,經不起進攻。如此惟一的辦法就是使它強壯起來。今年以來,一條脈絡已經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元月底,一份由商務部、建設部聯合發出的通知出現在每個地級城市商業主管部門的案頭,通知要求年底前完成制定地級城市商業網點規劃。 2月初,商務部將《辦法》上報國務院。 2月履新商務部長的薄熙來上任伊始,就表示要高度重視被稱為中國商業第一法的《商業大店法》,這使人們寄予厚望。 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中南海召集15家商業企業進行流通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座談會。 由于《辦法》的頒布牽動中國零售業的未來布局,以及中外零售企業今后的發展前途與命運,在修訂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多方力量的博弈。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八易其稿后,《辦法》才終于出爐。 值得注意的是,在《辦法》中,對違規企業進行分級管理的條文已經取消。由于家樂福和一些臺資零售企業對“分級條款”提出了激烈的反對意見,理由是“這樣的規定違背了中國對WTO承諾的開放零售業的有關條款”。分級管理辦法胎死腹中。 同時,《辦法》中規定,每個城市都必須有商業網點規劃,沒有商業網點規劃的城市不允許外資零售企業進入開店。也因為外資企業的集體反對被迫取消。 今年兩會期間,由100位人大代表簽字附議的《商業大店法》議案引起了國內流通業以及全國人大的關注。 在《商業大店法》被各方呼吁的同時,還有另外一種聲音,有人以此舉違反WTO規定而對此項法律的制定提出異議。 《商業大店法》能否成為中國流通業第一法,至今仍是懸念。 如何發展我們自己的民族商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政府相關部門,更多的問題恐怕還要由本土零售企業來回答,而這其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依然是最關鍵的。 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希望,未來5至10年內培育出兩三家進入世界500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連鎖企業集團,這固然令人興奮,但是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圖景將如何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