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行業專題--醫藥業 > 正文
 
李嘉誠和香港的中醫藥之夢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02日 10:16 南風窗

  本刊記者 張哲誠 發自香港

  2004年5月底,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簡稱和黃)與廣州白云山(資訊 行情 論壇)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達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藥廠為基礎,成立合資公司—白云山和記中藥有限公司,合資期限為50年,涉及金額10億元人民幣。

進入伊妹兒的網絡豪宅 新浪點點通個性smsDIY
海納百川 候車亭媒體 哪里可以免費發短信?

  據悉,在過去的兩年多里,和黃已在歐洲通過收購和獨立設立的方式擁有了1000多家零售藥店,兼營中西藥,并單獨開設中藥店。李嘉誠的中醫藥國際化之夢,通過和黃的一系列動作已經越來越清晰可辨。

  李是在這樣一塊地基上開始他的造夢努力的:在全球300億美元的中草藥市場中,中國僅占3%~5%(指中藥出口量)的市場份額,而其中的70%是附加值很低的中草藥原料,成品藥出口微乎其微。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日韓等國不僅憑借其工藝技術、品質管控、包裝等優勢占據了國際中藥市場近90%的份額,還大舉進軍中國,吞食了國內30%的市場。

  夢想之外的現實之痛

  據業內人士稱,中藥進入西方市場主要是帶著“保健食品”的帽子,或者,僅在唐人街的中藥店和一些中醫門診里銷售,要進入大型醫療機構的處方藥市場,幾無可能。一種中成藥要通過FDA(美國商品藥物管理局)的注冊認證,至少需要花費10億元人民幣,這對于中藥企業來說,代價太過昂貴。

  基于西方醫學的角度看,中醫理論太抽象,中藥療效沒有“過硬證據”,復方中藥的化學成分太復雜,無法“科學”闡明其藥理,生產不夠“標準化”等等。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中藥國際化基本上還是一廂情愿、難成氣候之事。

  其實,在上世紀后期,歐美國家的媒體比較熱衷宣傳包括中醫藥在內的自然療法,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尋中醫問中藥。80年代末,全美已注冊的各種中藥店和中藥保健食品網站就已經達到1300余家。

  但自2000年以來,西方對中醫藥的關注開始下降,質疑反而增加,并直接導致了我國中藥出口的下降。有關服用中藥引起不良反應的問題被頻繁曝光,西方社會出現了對中醫藥空前的“信任”危機。

  追問不良反應的緣由,除了個別廠家不負責任導致的藥品質量問題之外,很多情況屬于在缺乏醫生指導下濫用中藥所致,一些歐美人甚至將中藥當食品長期過量食用。專家指出,這與近年來醫學界“存藥廢醫”的思想作祟有直接關系,表面是讓西方更容易接受,實際上卻嚴重影響了中醫藥的國際形象和信譽,等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鐵濤表示,“所謂的存藥廢醫其實是源自解放前國民黨政府的思想,他們認為中藥不科學。”

  1929年民國政府正式成立衛生部,隨即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沒有讓一個中醫參加。會上,余云岫提出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的提案:“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提案通過的消息一經公布,全國中醫藥界群情激憤,強烈抗議。這就是中國醫藥史上有名的“三.一七”事件。

  建國后,在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大會中醫座談會上,一位主管官員說:“過去余云岫先生曾批判過中醫學術,有許多是對的,即使在批評尺度方面,對中醫問題的解決方法上,有不能使中醫滿意的地方,但基本精神還是好的……”1950年,衛生部在各省設立中醫進修學校,讓中醫學習西醫學,著手改造中醫。此后,中醫雖然憑借著實際療效贏得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并得到政府的重視,但中醫生的數量基本維持在解放前的水平。

  難怪有人說,如今中醫藥最大的痛處,其實根本不是被棄于西方社會,因為文化碰撞與交流客觀上需要一個漫長的融合互動過程,而是我們自己動搖了中醫藥發展的“利基”。

  而2004年4月30日,一則利好消息傳來。歐盟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歐洲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并宣布即刻生效。據業內人士分析,該《指令》與兩年前的《指令(草案)》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藥的市場準入條件,對于中藥進入歐盟市場極為有利。

  李嘉誠顯然也看到了這些有利條件,把歐洲作為其實現中醫藥國際化夢想的首站。而香港與歐洲歷史上的聯系和1998年以來大力推行的中藥興港計劃,也是其造夢的現實基礎。

  李嘉誠的夢,也是香港的夢

  據了解李的人透露,李嘉誠一直有很深的中醫藥情結。而想要在產業上有所作為,變個人情結為企業行為,還要追溯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

  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中損失慘重的香港急于振興經濟,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連續提出,香港要爭取“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中醫中藥中心”,通過應用創新科技,使中醫藥“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增長的行業,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這就是香港的中藥港計劃。

  正是那時,李嘉誠與香港新世界(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聯手,決定投資50億美元打造香港“中藥港”。

  “香港政府在打造中藥港的過程中,做了三大工作,”香港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的楊國晉副會長對記者說,“第一,通過中醫藥立法,實現了中醫師和中藥的注冊,并在西醫院里面設立了中醫門診部。中醫師終于有了合法執業資格,這是公信力的保障。而中藥注冊之后,就能正式進入社會大型醫療系統,而之前這些醫院是沒有中醫藥的,只能去中藥店買,這限制了香港中藥企業的發展。第二,一批中醫藥的研究院掛牌成立,比如香港賽馬會捐資創辦的中藥研究院,主要從事中藥研發。第三,香港正投巨資對常用的中藥材制定一個香港的標準,這等于給中藥做一個身份證,做好以后可以成為西方借鑒的窗口。另外,近年一批中藥保健品和中藥企業在創業板上市,在資本市場上獲得了資金支持。”

  然而,幾年來“中藥港”的發展情況一直沒有出現風生水起的紅火局面,業內人士認為,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藥主體企業支持,而且中醫藥中心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積淀,市場的培育也像炮制中藥一樣,不是急火就能熬成的。

  對此,楊國晉副會長認為,特區政府需要有專人來統籌整個中醫藥的發展,目前存在著各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沒有人持續關注這件事;也就是說,“如果未來中藥港建不成,誰來負責?現在搞不清楚”。

  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他認為還應加大,“現在澳門也在積極做這個事情,而澳門有很多優惠政策鼓勵海外藥廠到澳門發展,在土地、科研、稅務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支持。香港不能變成叫得最大聲,動作卻跟不上的地方,中藥港不能進入‘冬眠’的狀態。”

  而李嘉誠的舉措,或許可以成為香港打造國際性中醫中藥中心的一個突圍方向—那就是與內地實力比較雄厚的中藥企業聯手,直接把握該產業的脈搏。

  2000年以來,李嘉誠先后與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上海中藥一廠組建合資藥企,此番與白云山中藥廠合作成功后,其以北京、上海、廣州為基地、在內地的產業布局已基本完成。香港作為中醫藥國際化的橋梁,一端連接內地的中藥生產企業,另一端連接著歐美市場。在這個完整的產業鏈上,營造著李嘉誠的中醫藥國際化之夢。

  造夢之患:標準的沖突

  中醫藥國際化遭遇的表面挑戰是如何建立中藥的分銷渠道、樹立品牌信心,但其背后,卻是中西醫兩大醫學體系在文化上的差異,是如何建立科學的中藥生產標準之爭。

  為應對國際市場對中藥的信任危機,商務部去年制定了《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對中草藥的種植、生產、加工以及包裝等各個環節都做出了品質保障的強制性要求。但長遠來看,從西方醫學體系中贏得話語權,才是中醫藥走向國際化的真正保障。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藥發展戰略課題組負責人賈謙認為:“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方向應該是宣傳中醫藥文化,讓西方人承認中醫藥,讓中醫藥與西醫藥成為國際上平起平坐、相互補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兩大醫療保健體系。”

  對于中藥研發領域,廣州中醫藥大學的鄧鐵濤教授認為,中醫傳統上是醫、藥不分家的,中醫師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經過總結、分析、修改,配制出一些常用方,制成中藥開給病人,“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深厚的中醫基礎理論功底在這種研發模式中恰好結合在一起”。

  “西醫的模式是醫、藥分離,國家藥檢部門以西醫的模式來要求中醫,實行醫、藥分家,這相當于切斷了中醫藥加速創新發展的源頭。”鄧老的憂慮之情溢于言表。

  有專家指出:“要讓中藥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當務之急是建立中藥自身的標準化體系,建立不同于西藥的獨特標準向世界推廣,使世界中藥與我國接軌,而不是讓我國中藥向‘洋中藥’靠攏。”

  “這正是我們協會的使命,”楊國晉副會長表示,“長期來看,香港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將致力于建立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同的獨特的中藥標準,從而解決中醫藥國際認同的問題。”

  楊會長說起這樣一件事,四川一名中醫去給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治病,療效很好,曼德拉于是對中醫藥產生了很高的認同,并將這名中醫留在南非。因為這件事的影響,使得南非社會對中醫藥的接受程度大增。楊會長表示,在世界各地,包括中東、澳大利亞、泰國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中醫認同度較高,“協會將邀請這些國家的專家和官員一起討論,爭取首先能夠在這些國度建立起中藥的標準,并以此為歐美提供借鑒”。

  在協會最近組織的一次年會上,美國藥典(制定西藥標準的權威機構)官員、曾經任職于美國FDA的人士應邀參加并表示愿意協助協會的長遠工作。楊會長還透露:“下一次,將有美國FDA的現任官員、歐盟及日本的專家會聚一堂,共同探討中藥標準的問題。”-

  本刊授權新浪網獨家發布,未經《南風窗》同意任何報刊及網站不得轉載,本刊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如需轉載,請與南風窗聯系。

  《南風窗》系列報道:

  走在現代化的歧路上

  中藥迎來“唯一機遇”?

  狂挖蟲草凸顯中藥原料困境

  再這樣下去,中醫前景堪憂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2003年審計報告
行政許可法7月實施
蓋茨第9次訪華
惠特尼休斯頓北京個唱
中法文化年“上海周”
我國禁產焦油超標香煙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