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3C融合困難 短期內難從博覽會走向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3日 12:34 南方日報

  從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到近日舉辦的“青博會”,3C融合產品已經成為消費類電子展覽的“寵兒”。在青博會上,國內家電巨頭TCL、海信、海爾、康佳以及跨國巨頭松下、西門子、飛利浦等都展示了自己最高端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其中包括3C融合的最新產品,如網絡冰箱、數字網絡電視等。業內人士指出,各種類型的博覽會是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展示企業科技實力和形象的舞臺,所以將很多概念性的產品拿出來不僅可以賺足面子,而且可以通過與消費者的互動了解到這些產品未來的市場前景。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3C融合產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搶注旺鋪得超值禮物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
品真正走向市場依然任重道遠。

  在中國電子商會舉辦的“全球消費電子技術3C融合發展趨勢”論壇上,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指出:“以消費類電子產品為主導的3C融合的兩個必備條件就是數字技術和寬帶網絡技術的發展。”但是,現在中國的數字電視標準尚因為各方利益的糾纏遲遲不能出臺,而數字技術與日本、韓國也有較大差距,因此,一直處在全球消費類電子產業鏈最底端的中國企業目前很難在3C融合領域占到先機。

  核心技術缺乏影響3C發展

  3C融合目前還只是一個概念,具體表現形式仍不明朗,比如說,到底是可移 動的通訊產品,還是傳統彩電或者PC產品最終能夠成為3C融合產品的主導呢?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表示,隨著3C融合的來臨,消費類電子行業面臨著很多難題。其中家電行業核心知識產權少這一問題首當其沖。因為與跨國公司,特別是IT和通訊巨頭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的研發投入相比,國內企業研發力量明顯薄弱。為了盡快把握核心技術,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事情便時有發生,目前出現的“標志糾紛和知識產權糾紛事件”上升的勢頭正反映了這一狀況。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鄧軍表示,目前中國的知識產權狀況是“保護不力和保護過度并存”。國內企業在正常使用知識產權保護自己方面明顯缺乏經驗,而世界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正在抬頭,對國內3C企業的出口產生了打擊。

  此外,國內企業缺乏自有品牌的建設,除了海爾、TCL等個別企業外,中國大多數企業還處于全球消費類電子產業鏈的最底端,打造自有品牌,對于國內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改變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不利地位極為重要,中國企業應該在綜合實力和信譽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

  手機生產準入政策將變

  婁勤儉表示,目前傳統家電行業的數字化步伐加快,模擬家電被淘汰的步伐加快。相應的是,PC、通訊和消費類電子很難劃分彼此的界限,舊有定義已被打破,手機準入政策正在此背景下醞釀改變。原有的家電按照黑電、白電來區分,然而目前家電、通信、電腦這3C各自定義都已經改變,但是按照信息產業部原有的審批手續,手機仍屬于通信類產品。7月1日,隨著國家《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原先限制手機生產的牌照發放規定必須進行調整和改革。

  雖然3C融合從技術到消費者的認可程度上都還不成熟,但是中國市場是個“消費超前”的市場。據TCL多媒體事業本部總經理史萬文介紹,中國在3C融合的問題目前是與歐美日韓企業基本上處于同一起跑線的,甚至比歐美還要領先了一個“身位”。在歐美的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賣場中,傳統的CRT電視、諾基亞5110手機仍然大行其道,而PDA手機則首先在中國上市,這說明中國消費者對高端新技術產品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的,中國的企業理應在3C融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目前是全球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最大制造、出口和消費基地,這吸引了很多國外企業前來投資,而對中國市場不熟悉的他們必須找到本土企業進行合作,這便使中國企業獲得了機會。去年3月,華為與美國3Com公司成立華為3Com公司,TCL則與英特爾合建了“3C聯合實驗室”,在這些合作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將獲得國際化的技術合作平臺,有利于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也有利于推廣3C融合產品。

  本報記者 郎朗 青島報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3C融合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大學生非法傳銷
美國將移交薩達姆
我國部分省市供電告急
2004世界難民日:回家
鳳凰衛視中華小姐大賽
廣東浙江衛視攜手財富
京華時報攝影專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