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新浪財經--行業專題--石油業 > 正文
 
國際投行論油價走向 這又是一個中國故事?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3日 07:56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何華峰 香港報道

  用中國的眼睛,透視石油價格變幻之風云,會是一個怎樣的新世界?

  油價在20年來的高位運行。6月2日,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貨以42.38美元/桶,創下NYMEX原油期貨從1983年3月30日開始交易以來的記錄,超過半個月前的5月17日,
美女啦啦隊招募中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搶注旺鋪得超值禮物 新浪招商引資征代理商
已到期的NYMEX6月原油期貨剛創下41.85美元的歷史記錄。

  油價超過40美元,這讓人聯想起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擔心噩夢重演。不久前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將油價高企列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三大威脅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可能加息、中國經濟可能放慢。

  這幾日油價已回落至40美元之內,但依然高位運行。6月17日,NYMEX原油期貨價為每桶37.32美元。

  油價高企,至少有三個問題與中國直接相關:中國是否推高油價?油價是否影響中國?中國怎么應對?

  《21世紀經濟報道》邀請四位國際投資銀行的經濟師討論這些問題。他們分別是瑞銀集團亞洲首席經濟師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花旗集團中國經濟師黃益平,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首席經濟師陶冬,和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師謝國忠。其中,謝國忠的話,是引述他最近一篇文章的內容,其它三位都是直接采訪。

  四位經濟師都認為,若看基本面,在較長時間內,油價應會回落。

  謝國忠的一個觀點惹人關注,中國是推動本輪油價上漲的基本力量。“我相信,油價正在經歷由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推動的第一個周期。”但其它經濟師卻持商榷態度。

  油向何方?

  《21世紀》:未來油價會走向何方?

  安德森:我們預計油價會下跌。今年下半年的平均油價,在30-35美元/桶區間的可能性,高于在35-40美元/桶,比如32-33美元左右。明年平均油價可能會低于30美元以下。

  黃益平:我們花旗預測,今年的油價平均是每桶38美元,明年28美元,后年回到24美元。我們認為,油價中投機的成份大約是10美元。但油價對長遠不會有太大影響,所以花旗原先預測兩年后是油價是每桶24美元,現在還沒有什么變化。

  陶冬:我們公司的石油分析師估計,今年的平均油價是33.3美元,明年則是30美元以下。但我也意識到,有太多的因素可以把分析師對油價的預測全盤推翻。

  過去50年,如果把所有分析員的預測加總,算出平均,再比較實際的油價,其準確率,與閉著眼睛扔飛鏢差不多。

  油價受太多因素影響。多數人從產能、全球的經濟周期、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內幕新聞等方面研究油價,實際上,影響油價的因素比這要復雜得多。

  我只看到一些大的趨勢:生產量的情況會好一些,全球經濟增長的高峰可能已過去。但還是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沙特阿拉伯再出點事,沙特的油田幾乎沒有保安,很容易出事。

  謝國忠:我相信,到2004年底,油價靠向25美元/桶的中間值。中國需求激增,推動油價高企。2004年下半年,中國電力最短缺之時將過,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可能明顯失速。2005年,隨著中國的投機性的石油庫存,因價格下跌甩賣,油價可能急速下跌,并低于25美元/桶的平均值。

  《21世紀》:此前油價為什么會超過40美元?

  安德森:很多原因,主要是三個:供給方面,有不少令人擔憂的地方,如中東,委內瑞拉的局勢,都讓人擔心供給趨緊;需求方面,則非常強勁,中國、日本、美國都上升,還有石油儲備的購買;投機方面,比平時多得多,很多對沖基金參與。這些都推動油價在過去幾個月高漲。我們估計,在油價上漲中,投機大約是10美元左右。

  但是未來,中國、日本和美國的需求會緩和一些。供給方面的憂慮和投機因素都可能,這就是油價會走低的邏輯。

  100個分析師中,99個會告訴你,長期來看,40美元的油價遠遠高于成本,所以,未來2-3年,油價的趨勢是清晰的,麻煩是沒有人知道油價會在何時下降。如果有人告訴你油價會怎么走,這是不可能的,油價波動非常大,在未來的6個月,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黃益平:有多方面的原因,供給方面,有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控制,個別國家安全有問題;而需求方面,是對中國的預期的很大的變化。現在中國每天消費的油上升很快,這可能是很多人擔心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陶冬:最近幾年,對沖基金盛行,投資以外的投機因素明顯增加,加劇了油價波動。

  《21世紀》:此次油價高企,與1970年代末的石油危機,有何不同?

  安德森:首先,現在的油價比當時要便宜得多。1970年代后期的油價,名義上與現在差不多,但除去通脹因素后,實際的油價,比現在貴多了。其次,油價的漲幅也不同。過去2-3年,油價漲了35%-40%,而在石油危機時期,十年間油價漲了整整10倍。所以,石油危機時代的情況糟多了。

  油價上漲的中國角色

  《21世紀》:在這輪油價上漲中,中國的角色是什么?

  安德森:這輪油價上漲中,主要不是因為中國。在石油市場,中國是重要選手,但還不是舉足輕重。

  在石油的增加的需求中,中國占約20%-25%。而需求只是影響油價的三個因素之一。油價是中國、日本和美國的需求,供給因素,大量對沖基金投機,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金屬市場則完全不同,它比石油市場小得多。你看鋼鐵,幾乎所有的增量都是因為中國的需求。

  投機非常盛行,當然有些是針對中國的需求的投機。但我們與對沖基金經理交談,它們真正賭的是,中東或其它產油地出現突發性的事件,影響石油供給。

  黃益平: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大,都說受中國影響。與銅鋁等相比,油受中國因素影響還是小。

  石油的具體數字我不清楚。但從總量上,(中國)占國際的比重還是比較小的。肯定比鋼鐵、水泥和氧化鋁要低。但從增量來看,中國占的比重相當大。

  中國每天大約消費600萬桶油,如果中國能源消費方式不變的話,速度會直線上升。但占世界的比重還不是很大,全世界每天消費8000萬桶,中國占10%不到。

  謝國忠:中國需求激增,推動油價高企。1987-1997年,中國石油用量的新增部分,占了全球的18%。而1999年以來,這一比重升至超過一半。

  比起1990年代,中國目前的石油用量增加速度是其三倍。在1990年代,全球每年石油用量增加100萬桶,但現在中國的石油用量每年也增加100萬桶。我相信,這是石油正在經歷受中國固定投資推動的第一個周期。

  應對高油價

  《21世紀》:油價高企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安德森:如果油價在目前高位持續12-24個月,對于大的,有一定自給能力的國家,如中國,或者石油持平或出口國,如印度和馬來西亞,會減少GDP 0.33%。對于石油凈進口國或能源密集型國家,如菲律賓、泰國和韓國,會減少GDP的0.66%。

  黃益平:還不是很明顯。中國的油價與國際市場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政府每隔一定時間,隨著國際油價的變動,調整國內的油價,應該是滯后型的釘住制。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們做過一個簡單的測算,石油價格上升是短期和長期兩個條件,影響很不同。如果石油價格上升是短期的,油價比我們原先預期的高10美元,中國GDP受到的影響是,到今年底,增速會下降0.4%;如果是長期的,這個影響會更大,比如是5年,一兩年后,會達到1個百分點。我們總體判斷,油價高企是短期的,石油價格對中國經濟有影響,但總體不是那么大。實際經濟影響是可以管理的。

  能源的消費與GDP增長的關系密切,這是趨勢。用油量最終還是與汽車數量掛鉤,所以今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很重要,如果今后汽車業還像現在一樣增長,油的需求可能還會直線上升。但是,中國用油的技術還差一點,節約能源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另外,還要看不同能源的比例,現在中國基本還是以煤炭為主,60%左右,短期內也不會改變。石油現在占15%-18%左右。今天的能源消費結構,從現在政策來看,可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但在能源消費中,油的比重會逐步擴大,這是比較確定的。

  陶冬:油價對一個經濟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渠道。第一是國際收支,第二是通貨膨脹,第三是消費能力。

  對中國來講,三個方面都有影響,但實際的影響都不是很大。

  國際收支方面,4個月前,中國已經出現貿易逆差,5月會反彈一點,但從大量順差轉向逆差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中間很大一塊,就是因為石油需求上升和石油價格上漲。除了需求上升,中國還有加強石油儲備的問題,油價高企,肯定會對國際收支帶來直接影響。我們估計,油價每漲1美元,中國全年需為進口石油多支付10億-15億美元,數字不小。但以中國目前的出口能力、貿易收支,及外匯儲備,我們只能說,有影響,但不至于制造一個危機。

  對于一些小國,如泰國,菲律賓,這可能會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問題,特別是菲律賓,多10億美元,少10億,可能是個生與死的問題。但中國不是很缺錢。

  通貨膨脹方面,國內在4月份提了一下油價,效果已體現在4、5月份的統計資料中,而汽油價格在中國的CPI中占極小的比重。還是那句話,有影響,但影響不是很大。不會是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后一根草,加不加息不會取決于油價。

  對消費可能會有影響,油價漲了后,買油花的錢多了,其它產品的消費就會減少。在美國,全民開車,我們估計,油價每加0.15美元,消費者要多付300億美元。如果漲個0.3,就會全部抵消布什總統今年退稅帶來的好處。可是,對中國的消費者的影響,不及美國的1/20,一是車少,二是油價不會漲這么多。

  上述三個方面,對中國都是有影響,但不是極其重要的影響。投資過熱、宏觀調控的影響遠大得多。當然,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

  《21世紀》:油價影響全球,再來影響中國出口,這個間接影響有多大?

  陶冬:油價高企對中國最大的挑戰,是間接影響。油價影響到美國的需求,影響其它亞洲國家的貿易順逆差,導致全球加息周轉的加快,這對中國出口所能帶來的影響,會比直接影響大的多。

  《21世紀》:油價高企對其它亞洲國家有哪些影響?

  陶冬:油價上漲,對菲律賓很可能是沉重一擊,因為菲律賓貿易逆差相當大,國際收支會更加惡化。

  對泰國的影響可能也比較大,因為泰國對石油進口依賴大,而且內部需求本已強勁,通脹壓力會進一步大增。

  《21世紀》:油價高企與美聯儲加息有何關系?

  安德森:在幾乎所有的大經濟體,整個通脹都上升得很快。美聯儲加息,主要不是看整體通貨膨脹?Headline Inflation?,而是看除卻食品和燃料之外的核心通貨膨脹(Core Inflation)。至少央行,無論是中國的,還是香港地區,都盡力去除一些周期性的因素商品價格,從基本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我們叫核心通脹。

  但顯然,你不能完全撇清楚,所以還是有一些影響,對通脹,對通常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所以美聯儲在擔心這些商品的價格,但他們在美國考慮利率的時候,會分開這些因素。

  黃益平:并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油價上升對多數經濟不是正面的影響,一方面經濟會放緩,一方面通貨膨脹速度會加快,所以,對美國來說,如果石油價格上升,會推動CPI指數(消費價格指數)上升,可能會促使美聯儲加快加息步伐,或增加加息幅度。中國可能也是這樣,大家最擔心CPI,如果油價推高CPI,就會加快中央銀行加息的步伐。

  陶冬:美聯儲加息,確實主要不是看整體通脹,而是看核心通脹。但是,整體與核心通脹之間,并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美國加息的最大動力,還在就業市場,因為它的CPI(消費價格指數)中,工資上漲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油價漲了后,發電成本會漲,老百姓開車成本跟著漲,最終會反映到工資上漲,租金上漲。只是中間有個時滯。所以油價高企,肯定會帶來通脹壓力,不管是核心通脹,還是整體通脹。

  中國如何綢繆?

  《21世紀》:中國越來越融入全球經濟,如何應對油價的波動?

  黃益平:短期來看,很難有好的措施。最主要是建石油儲備,但這也不能解決高成本的問題,只能解決石油安全的問題。就像美國,它有石油儲備,但石油價格上漲,它的成本還是會提高,所以,并不能完全解決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影響,但起碼可以避免,我們國家在石油價格往上走時,反而盡量多地去進口。這特別不合算。

  另外,隨著石油市場風險越來越高,而中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如果還沒有戰略儲備,可能風險就會比較大。但我想不出,作為單個國家,還有更好的去處理市場不穩的措施。現在中國的石油進口依賴度大約是1/3,很多人預測,15年后,會達到60%。

  中國現在注重外交,鞏固石油供應基地。這很重要,但這也不能改變石油價格的問題。你可以保證有產品供給,但如果國際市場價格上升2美元,它肯定也得上升2美元。

  陶冬:我想這(油價高企)對中國是個觸動,是個好事。今天的中國已不同于十年前,對外依存度已大大增強。在國際政治風云多變的大背景下,加強石油儲備是理所當然要做的,而且中國現在有這個經濟實力。不過,現在油價很高,時機值得商榷。

  謝國忠:中國的能源需求將隨經濟周期波動,但總體趨勢是強勁向上。我相信,除非中國對能源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否則,到2014年,石油消費會從今年的700萬桶,增加一倍,至1400萬桶。由于沙特阿拉伯增產石油的空間有限,10年后,油價很可能超過80美元/桶。那時,中國可能每年不得不花3000億美元去進口石油及相關產品。這會拖累中國經濟。

  中國必須要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要么找到石油的替代品。核能可能是一個選擇。但如果真選擇核能,中國必須立即行動,因為建一個核能工業需要10年光陰。

  還有一種選擇,是限制汽車工業,按目前的趨勢,到2014年,中國汽車數量可能會是現在的三倍。除非中國作出限制,否則會為時太晚。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油價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第三輪六方會談
大學生非法傳銷
英語四級考題泄露
美國將移交薩達姆
我國部分省市供電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襲擊
2004世界難民日
2004歐錦賽 2004溫網
不良信息舉報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