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藥品降價令將終結抗生素暴利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1日 09:03 北京晨報 | ||||||||||
國家發改委的“降價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限售令”,兩記重拳已虎虎生風,抗生素降價的大趨勢已洶涌而來。 除了拍手稱快的消費者外,藥品降價成全了誰,又“為難”了誰?出廠價只有幾元的藥品,消費者拿到手里卻要花費幾十元,藥品暴利從哪里來,往哪里去?藥品生產企業和銷售渠道各自的“小算盤”又是怎么打的?
新聞背景 國家發改委:幅度最大的藥品降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決定,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類藥品最高零售價格。此次降價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個品種、400多個劑型規格的藥品,平均降價幅度30%,最高降幅達到56%。 這次降價的抗感染類藥品,是目前醫院臨床用量較大、群眾常用的消炎藥品。同時,這次降價是歷次降價措施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零售藥店抗菌藥物銷售監管通知 從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處方藥藥品目錄的各種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類、喹諾酮類、抗結核、抗真菌藥物),在全國范圍內所有零售藥店必須憑執業醫師處方才能銷售。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根據藥品分類管理的有關規定,及時要求本轄區內零售藥店做好抗菌藥物憑執業醫師處方銷售的準備工作。2004年7月1日后不按規定銷售的,一經發現,要依據《藥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暫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令第7號)的規定進行查處。 國家發改委 部分藥品降價空間仍然很大 藥價高漲,讓消費者不滿,“不敢得病”的抱怨成了黑色幽默。 于是,最大幅度的一次藥品降價行動已悄然開始。 最令市場震動的“降價令”來自國家發改委。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名單上的24種抗生素類藥品被牢牢鎖定,其中,阿莫西林等3種藥品,從2004年6月7日開始在全國執行規定最高零售價格。剩下的21種平均降幅在30%至40%。 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剛剛出臺了一個“限售令”——2004年7月1日,所有藥店銷售抗生素必須憑醫生處方。 對眾多抗生素類藥品生產企業和零售藥店而言,“限售令”和“降價令”猶如兩記重拳,但抗生素市場卻很難再平靜下去了。一時間,生產廠家抱怨“雪上加霜”,藥店也“如坐針氈”,業內人士紛紛揣度,抗生素產業會不會因此“洗牌”? 國家發改委卻認為,部分藥品降價空間仍然很大。由于制藥行業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特別是仿制藥品大量上市,降價讓利的空間會進一步增加。 零售藥店 大量增加中藥抗感染藥庫存 北京全新醫保大藥房的負責人認為,藥店只能執行國家定價,但因為藥店拿不到醫生處方,所以抗生素類藥品的銷售大部分已經轉到醫院。由于庫存藥品的進價相對較高,實行新價格幾乎無利可圖,但為了按國家要求定價,所以必須按規定先降低價格。 從7月1日起須憑醫生處方銷售抗菌藥的“限售令”則讓零售藥店憂慮萬分。因為抗生素類藥品在零售藥店銷售利潤中約占三分之一,“藥店的利潤已經很低,兩項政策將使藥店的生存更為艱難。”在記者采訪中,不少中小藥店的負責人都這樣表示。 金象大藥房是北京較大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之一。其西單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7月1日以后,所有抗生素類藥品都要憑醫生處方購買。 不過,當記者問及銷量時,銷售人員連連搖頭說:“以前我們不會硬性要求用醫院蓋著紅章的處方,那樣的處方一般都在醫院的藥房買藥,大部分來我們藥店的都是覺得醫院藥貴的消費者。不過,7月1日后要憑醫生處方購藥,估計到時來藥店買藥的肯定會少多了。” 這位銷售人員同時表示,“抗生素在7月1日后的銷量能夠達到之前的5%就相當不錯了。” 為了減少抗生素“限售令”可能帶來的損失,不少零售藥店已經開始大量增加雙黃連、銀黃、感冒清熱、黃連素等中藥抗感染藥的庫存。因為這些藥在一些功效上與抗生素相似。 制藥企業 跨國藥企欲求特殊價格“牌照” “‘降價令’,對我們藥品生產企業的影響非常大。”這是北京太洋藥業公司副總經理溫樹啟在談及抗生素降價時的第一反應。 作為太洋藥業的拳頭品牌“泰利特”(一種阿齊霉素)在此次降價后的價格被定為38元,該藥的銷售額從億元以上已經降到8000萬元,“降價令”的實行,讓太洋藥業有點“喘不過氣來”,“這次降價,至少會讓今年的利潤減少30%”。 和國內企業的直言不諱相比,羅氏、禮來、施貴寶等著名國際制藥企業的態度要謹慎許多。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對于國家發改委的抗生素“降價令”,不少跨國藥企已經有所行動。 在獲知“降價令”即將出臺的消息后,不少跨國藥企已經在和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他們的觀點是“我們生產的抗生素藥品都是原發研制藥品,很多都是擁有專利的產品,而國內廠家的產品往往是仿制藥,所以在定價時應該有所傾斜,建議給這些原發研制藥單獨定價”。 葛蘭素史克的專家認為,抗生素降價對企業肯定有損失,因為原發藥品有研發和質量控制成本,大幅降價使企業壓力很大。而國內有些制藥企業的仿制產品就好一些,雖然有人認為國內藥廠要倒閉一批,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其原因也在于此。 目前,不論跨國藥企能否取得特殊的價格“牌照”,抗生素要降價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阻擋。 記者觀察 出廠價只幾元 最終賣到幾十元 藥品暴利從何而來 據悉,一些出廠價只有幾元的藥品,通過層層加價,醫院的患者要花幾十元購買。這中間除了藥廠的利潤外,中間藥商和醫藥代表要加價,醫院和醫生的回扣和提成使藥價大幅提高,各個環節都從中謀利,而患者對購買的藥品,根本沒有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業內人士指出,醫院應該是藥品使用的大戶,規范醫院使用抗生素才是重要的,醫院必須要走出藥品銷售的利益怪圈。 源頭在于產業鏈的不健康。北京醫藥公司一位人士認為,目前我國醫藥生產廠家眾多,很多小廠家沒有科研能力,多數在仿制國外同類產品,企業間惡性競爭,高定價、高折扣成為推銷藥品的主要手段。 有業內人士指出,研發新藥、提升民族醫藥業,才是長遠發展之路,開發和生產不出自己的產品,就只能永遠受制于國外藥商。 晨報記者 張起衛 劉墨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