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資本與地方政府爭奪武漢500家醫藥企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0日 10:1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薛惟中 武漢報道 7月1日是GMP認證的最后限期,未能實現認證的醫藥企業將全面停產。據悉,屆時我國5082家醫藥工業生產企業中將有2000家左右未獲批準,而來自武漢市人大常委會的調查顯示,該市約1300家醫藥工業生產企業中,將只有60%左右獲準通過,另外500多家將面臨或停產或被收購的命運,其中不乏發展勢頭不錯而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
不過,從4月19日上市的武漢健民(資訊 行情 論壇)到5月17日上市的馬應龍(資訊 行情 論壇)再到6月7日在上海上市的春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在短短三個月內,武漢市一口氣上市了三家醫藥企業,募集資金的總數接近10個億。按照武漢的一些“老醫藥”的說法,10年前武漢藥業已經錯過了一次做大的機會,這一次,武漢醫藥板塊在資本市場的“崛起”將是武漢醫藥做大做強的最后一次機會。 但是,目前在武漢醫藥產業中,復星、華立等資本高手已在明爭暗斗,寶安集團、遠大集團也早已躋身其間,這對試圖通過上市公司整合本地醫藥企業的當地有關部門顯然是一個挑戰。 外來資本跑馬武漢 武漢健民的招股說明書披露,健民的第二大股東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健民股份916.8萬股,占總股本的11.95%,而眾所周知的是,羚銳正是在醫藥產業縱橫捭闔的復星系的關聯企業,而另一個宣稱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植物中藥制造廠商、世界級醫藥公司”的資本高手華立產業集團也持有健民307萬股,占7%。 不僅如此,復星和華立目前都不約而同地盯上了武漢下一個可能上市的醫藥企業——武漢中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董秘劉鴻明向記者證實:“復星、華立、寶安都對中聯的股權很感興趣,目前中聯的券商輔導期已過,但正是由于股權問題,目前我們的上市工作已經暫時擱置。” 武漢中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漢中聯制藥廠。該廠創建于1952年,由當時享譽武漢三鎮的金同仁、陳太乙、九千年、劉有馀等199家老字號藥店聯合組建而成。1997年5月,武漢中聯藥業廠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武漢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強生醫用包裝有限公司等單位發起設立了武漢中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5月,武漢中百(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受讓武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股份,成為中聯的第一大股東。 據知情人士介紹,武漢中百雖然名為中聯藥業的第一大股東,但并未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當初中百入主中聯實際上帶有很重的政府行為的痕跡。2002年年初,中百再次以配股募集資金8000萬元向中聯增資擴股,增資擴股后,武漢中百共持有中聯藥業74.68%的股權。當年5月,武漢中百將其中的4000萬股股權溢價轉讓給復星實業(資訊 行情 論壇)下屬上海復星醫藥產業公司,轉讓價格為每股1.25元,轉讓完成后,上海復星醫藥產業公司持有中聯藥業32.19%的股權,中百仍然為中聯的第一大股東。 “持有中聯的股份本來就是一個投資行為而不是一個經營行為,去年中百的銷售收入是33個億,而中聯只有四五個億,中百肯定不會將醫藥作為主業而長期持有中聯的股權,因此對于中百來說,只要價格合適,這部分股權遲早是要轉讓出去的,至于讓給誰,可能還是政府和國資部門說了算。”武漢中百證券部部長彭波對記者說,“至于合適的價格,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在中聯目前凈資產每股1.25元的基礎上溢價50%。” 據說,華立集團對這部分股份極為感興趣,并已多次與武漢市政府及國資部門的人士接洽。業內人士分析,復星和華立之所以對中聯情有獨鐘,一是對中聯的品牌感興趣,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中聯藥業在武漢擁有的幾百家連鎖藥店的渠道優勢。而武漢市看重的則是復星、華立在資本市場上的運作能力和產業整合能力。武漢市國資部門的一位人士透露,只不過,由于復星進入中聯后的兩年時間里沒有什么大的動作,才給了華立、寶安可能的機會。 比較有說服力的是,1995年深寶安(資訊 行情 論壇)控股馬應龍時,馬應龍的凈資產僅為1146萬元,經過深寶安的一系列資本運作,短短幾年,其凈資產迅猛增加到2.05億元,到今年5月17日馬應龍上市后,凈資產又翻了一番達到4.8億元。 與復星、華立、寶安相比,另一個武漢醫藥行業里的掘金者則要低調得多。總資產約50多億元的股份制企業中國遠大集團公司,在悄無聲息中已控股或參股了3家醫藥類上市公司,2002年10月則以每股0.48元的價格,收購原武漢制藥廠職工持股會全部股份,成為武漢制藥廠第一大股東。此后又投資4000萬元對武漢制藥廠進行技術改造,使其通過GMP認證,將一個瀕臨死亡的企業從生死線上拉回來,去年還創利1000多萬元。不久前,公司董事會定下新的戰略目標:5年內利潤達到5000萬元,將武漢遠東制藥建成中南地區最大的制藥上市公司。 旗艦的缺失 在各路資本紛紛在武漢醫藥資產里掘金的同時,武漢市開始痛惜自己已經失去了壯大醫藥產業的先機。原武漢醫藥局局長、武漢市醫藥產業協會會長鄭福楚透露,早在十年前市醫藥局就有改制、重組武漢醫藥產業的想法,但與武漢同時啟動的哈藥、廣藥都做成了大集團,而至今武漢醫藥行業仍然是一盤散沙。 武漢的醫藥工業生產企業多達1300家,擁有的藥品批文高達2500個以上,但常年生產的產品只有500多個,真正在國內市場有競爭力的品種只有1-2個。武漢市統計局的一項調查表明,武漢市71家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2003年共實現銷售收入51.65億元,實現利稅8.21億元,利潤5.03億元,而位居全國醫藥工業銷售收入100強首位的廣藥集團一家,2003年銷售收入就達到42億元,是整個武漢醫藥行業的80%。“‘九五’期間,武漢醫藥工業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還有將近30%,而最近5年僅為6.2%,遠遠低于全國醫藥工業同期年均增長16%的水平,武漢市如果再不把握機遇做大做強,武漢的醫藥產業就將面臨塌陷的可能。”武漢市統計局公交處的夏處長在對武漢醫藥工業的現狀進行分析之后說。 就在不久前,武漢市人大常委會也組成專班對武漢醫藥工業企業如何做大做強進行調研,調研組認為:市場集中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產業鏈脫節、科研成果轉化慢、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武漢醫藥產業發展的五大“瓶頸”。為此他們提出以“健民”、“馬應龍”等企業上市為契機,大力推進醫藥產業資源重組,引進民營和外資培植武漢的醫藥旗艦級企業集團的建議。武漢市副市長李濤也表示,武漢市決心在2010年之前,著力培育一個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的大型醫藥集團,2-3個企業擠進國家重點扶持的“20個20億元的大型制藥企業”。為此武漢市將投資15.6億元,支持47項重點項目,推進醫藥產業戰略重組和招商引資,構建大型醫藥骨干企業。鄭福楚認為,武漢應該借鑒上海、石家莊等地打造醫藥旗艦的做法,利用武漢醫藥流通業發達的優勢,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借助幾家醫藥企業上市的機會,以他們為龍頭,構建幾個系列的醫藥產業平臺,如以健民為龍頭的“少兒用藥基地”,以中聯為龍頭的“婦女用藥基地”,以馬應龍為龍頭的“西藥產業基地”等。 外來資本青睞武漢的醫藥產業,一方面說明武漢醫藥產業的基礎還不錯,有做大做強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各路諸侯紛紛跑馬圈地,也給武漢藥業的重組帶來了新的變數。”鄭福楚分析說。計劃經濟時期,武漢市的醫藥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還舉足輕重,當時武漢的醫藥產業的規模和產值在全國中藥企業中排名第五,中西藥加起來,規模在計劃單列市中排在前三位。如果說在當時國資為主的條件下,由政府主導進行產業重組還有可能的話,在目前武漢的幾家重點醫藥企業全部都被外來資本控制的情況下,政府的話語權已經被大大削弱,鄭福楚擔心會形成“各敲各的鑼,各打各的鼓”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