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建行2500億不良貸款整體拍賣標書將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6月20日 10:07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李利明 北京報道 懸念最早能在6月底揭開。 無論是中行、建行如何降低高企的不良資產率以此推進股份制改造,還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二次剝離的方式,甚至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今后的地位與命運……這一切都將圍
“6月20日是最后期限,我們必須把標書交給招標工作組,然后靜等結果公布。”某資產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透露說。按以前的慣例,結果很可能在6月底公布。 他所稱的標書是指資產管理公司競標中行和建行不良貸款拍賣的標書;而工作組則是由央行、財政部和銀監會三家聯合組成的中行、建行可疑類貸款招標工作組。 這樣的舉動表明,為支持這兩家銀行股改,央行、財政部和銀監會再度出手施援。而這,也為過去幾個月沸沸揚揚的中行、建行不良貸款如何“二次剝離”畫上了句號。 與1999年相比,這一次剝離從性質和手法上相差懸殊,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今后的格局和命運隨之發生改變。 整體兜售:中行、建行的底牌 形勢對中行、建行并不利。 2003年末,中行有高達3517.14億元的不良貸款和16.29%的不良率;而建行,甚至在今年一季度還出現了不良貸款“雙降”放緩。 “我們有把握在今年年底之前把不良率降到6%。”5月底中行的一次通報會上,中行行長助理朱民博士之所以能表現出如此信心,是因為在他們手中,還有一張沒有打出的王牌——通過整體拍賣可疑類不良貸款,從而一次性將不良率降到“合理水平”。 目前確定的方案是,中行和建行所有的可疑類貸款整體出售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參與方案的人士透露,此方案經過幾個月醞釀討論后,于本月初最終敲定。 最終會有多少不良貸款參與招標,目前還有一定的變數。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兩家銀行應該會拿出全部的可疑類不良貸款進行招標。以此,按其2003年年報披露,2003年末中行可疑類貸款1163.23億元,建行的可疑類貸款1375.18億元。 以此計算,招標的不良貸款賬面價值將達到2500多億元?但一位知情人士并未肯定這一數目。他只強調,關鍵還在于選擇哪一個時點的數字,不能簡單以2003年年末的可疑類貸款數字相加得出,因為不同的時點可疑類貸款的數字將有所不同。 他透露,不良貸款到底是多少,最終只能由央行、財政部、銀監會官員組成的招標工作組來確定。 零售到批發:資產公司角色嬗變 這次不良資產的剝離明顯不同于1999年。 “誰生的孩子誰抱走”是當時的原則。華融、長城、東方、信達等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收購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然后進行處置,所獲得的待遇相同。并且,過去幾年中,均以零售處置為主,只有華融和信達通過國際招標打包拍賣的形式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批發處理。 此次卻是四家公司投標角逐一級批發商資格,最終的勝出者也只有一家。這類似美國在1989年8月9日成立的資產重組托管公司(RTC),對競標取得的不良貸款只開展批發處置業務,不能再對其進行零售處置。 具體的操作方式,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透露,某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為一級批發商后,這家公司將一次性全部購買中行和建行招標的不良貸款,然后由它將這些不良貸款打包,打包的方式或者以行業進行劃分,或者按區域進行劃分,之后,由它再通過招標等方式批發出去。而落選的另外三家資產公司就只能和其他投資者一樣,作為零售商來投標競爭這些資產包的處置權。 相對而言,批發處置比零售處置更節省成本,處置起來速度更快。因此,資產管理公司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級批發商。據了解,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此次均抽調了上百人對這些不良貸款進行了抽樣盡職調查。6月20日前,各公司都會將標書交給招標工作組。從投標最后期限日到宣布結果,按照華融兩次國際招標的經驗,這一時間大致會在7-10天。以此速度,很有可能在6月底宣布結果。 業內人士分析,根據四家資產公司過去處置不良資產的表現,華融和信達最有可能成為一級批發商。 商業運作:不良資產處置歸位 與1999年相比,知情人士評價,對一級批發商進行招標才是一次典型的市場化處置不良貸款的方式。 1999年-2000年間,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按照賬面價值收購了四大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共計13939億元不良資產,而這些資產在四級分類中屬于“呆滯”類和“呆賬”類貸款,比例各占一半。當時,采取賬面價值收購,主要是為盡快解決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但它屬于非市場的做法。 “上一次剝離不良貸款,促進了國有銀行財務狀況的好轉,挽救了國有銀行,同時增強了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的信心,為宏觀經濟的良好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銀監會監管一部的鄧智毅處長認為它還是有許多積極意義的。 但這一次中行和建行的可疑類不良貸款將不再以賬面資產而采取打折出售,由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出價競標,這是一種市場化的方式——誰出價高就賣給誰。按規定,銀行對于可疑類貸款會提取50%的不良貸款損失撥備。因此,最終中標價將不超過其賬面價值的50%。 而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這些不良貸款的資金仍會來源于央行提供的再貸款。中行、建行出售不良貸款獲得的資金則必須用來購買央行票據,而不能用來發放貸款,這樣就不會影響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而非此前流傳的“央行將發行票據半價收購中行和建行的可疑類貸款”。 在今年2月24日國務院批準的、由財政部上報的資產管理公司目標考核責任制方案中,就明確提出資產管理公司完成資產處置任務后將向商業化方向發展。方案允許資產管理公司使用自有資金對確有升值潛力的不良資產適當追加投資、允許資產處置快的公司開展商業性委托和商業化收購處置不良資產、允許使用資本金進行國債投資。 而這次對中行、建行不良貸款的投標,正是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運作邁出的第一步。 8200億金融債:沒有大限的陰影 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其商業化運作,不再局限于收購一家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標志著10年存續期不再成為大限。但種種跡象表明,四大銀行很難按期、足額收回資產管理公司面向其發行的8200億元金融債券。 當時,為收購13939億元不良貸款,央行發放給國有銀行的6000億元再貸款劃轉給資產管理公司,年利率為2.25%;同時,資產公司又向四大行定向發行了8200億元金融債券,該債券期限為10年,年利率為2.25%。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教授徐滇慶認為,按資產管理公司100億元的注冊資本,并不具備發行上千億元金融債券的資格。由于出資人是財政部,這些債券被認為是由政府信用擔保,并且是面向四大銀行定向發行,因此到期之后會由財政部來兜底,彌補損失。 根據幾家國有銀行年報披露的信息,財政部不可能對此完全兜底,因為國有銀行從資產管理公司收到的金融債券利息已經悄然從“未分配利潤”轉為“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這是長期投資的備抵項目。 工行2003年年報披露,工行根據財政部有關政策要求,將資產管理公司債券利息收入從“未分配利潤”科目劃轉到“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科目中核算,相應減少2001年、2002年“未分配利潤”125.88億元和55.58億元。2003年,工行從稅后利潤中提取對華融債券投資損失的“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71.41億元。 中行2003年年報披露,中行提取的其他準備“包括本行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為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債券投資計提的準備金126億元”。在2002年,中行就從“未分配利潤”中劃轉90億元至“其他準備金”項目。 建行2003年年報披露,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資產管理公司債券利息收入應作為“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單獨核銷,屬長期投資的備抵項目。2003年末,建行“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余額為237.04億元。 這些信息顯示,10年屆滿之時,8200億元金融債券本金不可能足額償還,所能償還的最大金額將是8200億元扣除這些“不良資產處置損失專項準備”——資產管理公司這些年向四大銀行支付的金融債券利息之后的金額。 某國有銀行的人士透露,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當初的資本金,并非財政部直接出資劃撥,而是從四大銀行各借100億元進行注冊。如今,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本金已經從建行原來的所有者權益中扣除。建行年報披露,其所有者權益減少的部分包括“劃轉信達及其他機構的資金”124.96億元,“根據國家對本銀行股份制改造政策的要求,本銀行除正常的所有者權益變動項目外,將原有所有者權益扣除劃轉信貸資產管理公司及其他機構的資本金和小部分不良資產后的余額轉為呆賬準備金”。 “所以,對于四大銀行而言,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近1.4萬億不良貸款,并沒有如想象的那樣百分之百地得到國家財政的支持,其中一部分損失還是靠自身來消化。而到底自己消化多少,等到10年屆滿就會揭曉。”一位金融專家如是說。
|